河浸华夷阔,山横宇宙雄。
高波万丈泻,夏禹几年功。
川迸晴明雨,林生旦暮风。
人看翻进退,鸟性断西东。
气逐云归海,声驱石落空。
近身毛乍竖,当面语难通。
沸沫归何处,盘涡傍此中。
从来化鬐者,攀去路应同。
黄河之水浸润华夏与四夷的辽阔土地,龙门山势横亘于天地间尽显雄浑。 万丈高波倾泻而下,这是大禹治水耗费多年之功。 晴日里河水奔涌如骤雨,山林间昼夜不息生风。 人观望间不禁进退失据,飞鸟也因畏惧迷失方向。 水汽追逐云霞归向大海,涛声震得山石仿佛坠落虚空。 靠近时毛发陡然竖起,面对面却因轰鸣难以言语相通。 翻腾的泡沫最终归于何处?盘旋的涡流在此处汹涌。 自古以来那些化龙之鱼,攀越龙门的路必然相同。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空间营造极具层次,从"华夷阔"的宏观视野到"毛乍竖"的微观体验;二是善用神话符号,夏禹、化鬐者等意象构成文化密码;三是声韵设计巧妙,"雄""功""风""空"等ong韵字模拟黄河轰鸣回声。诗人通过自然奇观的描摹,既展现盛唐山水诗的雄浑遗风,又透露出晚唐文人面对天堑险阻时的复杂心境。
全诗以"雄阔"为诗眼,采用由远及近的视角:首联总写山河壮阔,颔联用大禹典故赋予历史厚重感,颈联通过"晴明雨""旦暮风"的动态描写强化视听冲击,尾联以"化鬐"典故暗喻仕途艰辛。诗中"迸""驱""沸""盘"等动词的精准运用,配合"毛乍竖""语难通"的切身感受,将自然伟力与人文意象熔铸为惊心动魄的山水长卷。
此诗作于薛能任河中节度使期间(约唐宣宗大中年间)。龙门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相传为大禹开凿。薛能途经此地,被黄河奔腾、山势险峻的磅礴气象震撼,结合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以雄浑笔触描绘自然奇观,寄托对先贤功业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