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望浮山丘,梯云上东岑。
群峰争入冥,巉巉生太阴。
昔贤此升仙,结构穷耸深。
未晓日先照,当昼色半沉。
风泉雪霜飞,云树琼玉林。
大道非闭隔,无路不可寻。
窥镜澄夙虑,望坛起敬心。
一从呼子安,永绝金玉音。
遥望浮动的山丘,踏着云梯登上东岑。 群峰争相隐入幽暗,陡峭山崖生出沉沉阴寒。 昔日贤人于此升仙,建筑高耸深入云端。 天未破晓日光先至,白昼时分山色半暗。 风泉飞溅如雪霜,云树凝结似琼玉林。 大道从未闭隔世人,只是无路便不可寻。 凝视明镜澄澈旧虑,仰望祭坛心生敬虔。 自从呼唤子安之名,永绝金玉般的美言。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 其一,双线结构:明写登山所见,暗喻求道历程。"梯云"喻修行之艰,"琼玉林"象喻仙境。 其二,虚实相生:实景描写中穿插"昔贤升仙"传说,结尾"呼子安"将现实与神话时空交织。 其三,炼字精妙:"争入冥"的"争"字活化群峰,"巉巉"叠词强化视觉冲击,尾联"永绝"余韵悠长。
全诗以"望"为眼,层层递进: 1. 空间转换:从远望到登临,由群峰到巉崖,展现天都山的险绝与神秘。 2. 光影对比:"未晓日先照"与"当昼色半沉"凸显山间明暗交错的奇景。 3. 仙道意象:通过"升仙""琼玉林""望坛"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融合。 4. 哲理升华:尾联"大道非闭隔"点明求道之难不在天阻,而在人心执念。
此诗作于唐代,朱景玄游历天都山(今安徽黄山主峰)时,感其险峻幽奇、仙迹犹存,结合道教升仙传说,抒发了对隐逸求道的向往。唐代崇道风气盛行,诗人常借山水寄托超脱尘世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