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边疆的野草啊,边疆的野草,野草枯尽时士兵也已衰老。 山南山北雪后初晴,千里万里月光皎洁。 明月啊,明月,胡笳一声吹起,愁绪难解到极点。
诗分三层:首层以草尽兵老喻时间流逝与生命消耗;中层用雪月营造澄澈却冰冷的空间感;结尾借胡笳声将情感爆发。“明月”的重复既承上启下,又强化物是人非之感。全诗无直接抒情,却通过意象组合(草、雪、月、笳)和动词选择(“尽”“老”“愁绝”)传递深沉悲慨,体现了唐代边塞诗“慷慨中含凄凉”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边草”起兴,通过重复强化荒凉感;“兵老”直指戍边岁月的残酷。后两句以“雪晴”“月明”的辽阔静谧反衬戍卒的孤独,末句“胡笳一声”骤然打破宁静,将愁绪推向高潮。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边塞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
此诗作于唐代中后期,当时边塞战事频繁,戍卒长期驻守边疆,生活艰苦。戴叔伦作为现实主义诗人,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戍卒的愁绪,反映战争对普通士兵的摧残,表达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