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海翻
海翻
高骈 〔唐朝〕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
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写山
写人
古诗译文
经历了无数人事变迁,如今又看到大海波涛汹涌翻腾。那掀起的巨浪徒然如高山一般,可它何曾洗刷过人间的深重冤屈?
展开
知识点
高骈,字千里,晚唐名将、诗人。此诗题为《海翻》,是一首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唐代常见的诗歌体裁,全诗四句,每句五字。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山浪)和反问(何曾洗至冤)的修辞手法。
展开
古诗注解
几经:
多次经历。
人事变:
人世间的事情变化。
海涛翻:
大海的波涛翻滚,比喻社会动荡或不公平的现象。
徒起:
白白地掀起。
如山浪:
形容浪涛巨大,像山一样高。
洗至冤:
洗刷极深的冤屈。
展开
讲解
这首诗以大海的翻腾起浪为切入点,实则隐喻社会的动荡与不公。首句“几经人事变”点出诗人阅历丰富,见证过太多世事无常;次句“又见海涛翻”将自然景象与人事关联,暗示社会风波再起。第三句“徒起如山浪”一个“徒”字,点明了这种动荡的徒劳无益;最后一句“何曾洗至冤”以反问作结,语气强烈,直指核心:再大的风浪也无力昭雪沉冤,表达了诗人对正义难伸的黑暗现实的深刻批判与无奈。整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雄浑。前两句“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通过“几经”与“又见”的呼应,强调了世事变化的频繁与无情,以及诗人内心的沧桑感。后两句“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运用强烈的对比和反问手法,以“如山浪”的磅礴气势反衬其“徒起”的无力感,尖锐地指出自然界的巨浪也无法洗刷人世的冤屈,深化了诗歌批判现实的主题。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和无力改变的悲凉心境。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高骈所作。高骈生活于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国势衰微,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冤狱丛生。诗人借“海翻”之景,抒发了对世事变迁、人间冤屈难雪的深沉感慨,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愤。
展开
作者信息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古诗数量:
53
名句数量:
206
作者其他古诗
1
马嵬驿
1.1万阅读
2
风筝
1万阅读
3
边方春兴
1万阅读
4
送春
1万阅读
5
入蜀
1万阅读
6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7
锦城写望
1万阅读
8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9
对雪
1万阅读
10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