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赴安南却寄台司
赴安南却寄台司
高骈 〔唐朝〕
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
今日海门南面事,莫教还似凤林关。
写风
写山
写马
写云
古诗译文
曾经率领千军万马驰骋天山,风云变幻只在顷刻之间。如今在南方海门处理事务,希望不要重蹈凤林关的覆辙。
展开
知识点
高骈:唐朝晚期名将,曾任节度使,在抵御外患和平定内乱中屡立战功。 安南都护府:唐代在越南北部设立的军政机构,负责管理边疆事务。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多描写边疆生活、战争场景和将士情怀。 凤林关:实际位于西北,诗中用作典故,暗示边防历史教训。
展开
古诗注解
安南:
唐代对今越南北部地区的称呼。
台司:
指朝廷中枢机构,如尚书省、御史台等。
天山:
此处泛指西北边塞的山脉,象征诗人昔日的征战之地。
海门:
指南方沿海的要塞或关口,此处特指安南地区的军事重镇。
凤林关:
唐代西北边关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曾发生过战事,此处借指过去的边防教训。
展开
讲解
本诗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前两句通过“曾驱万马”的壮阔场景,突出诗人过去的军事成就,同时用“风去云回”暗示边塞战事的瞬息万变。后两句转向现实,以“今日”与“曾驱”形成时间对比,“海门”与“天山”构成空间对照,最后以“莫教”二字表达对朝廷的劝诫之意。诗人借凤林关的典故,委婉提醒台司(朝廷)应重视安南边防,避免疏忽。整首诗融合了个人经历、历史反思和政治谏言,展现了唐代边将的责任感与文学素养。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从西北到南方的时空转换。首句“曾驱万马上天山”以豪迈笔触回忆昔日沙场英姿,次句“风去云回顷刻间”暗喻世事无常、战局易变。后两句转入现实,用“海门南面事”点明当前职责,并以“莫教还似凤林关”发出警示,体现了诗人作为将领的深谋远虑和忧患意识。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现实针对性。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朝高骈奉命赴安南(今越南)处理军政事务期间。高骈作为唐代名将,曾长期在西北边疆戍守,功勋卓著。此次调任南方,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潜在的边患,诗人借诗表达了对过往征战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局势的谨慎态度,希望朝廷能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演边防失误。
展开
作者信息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古诗数量:
53
名句数量:
206
作者其他古诗
1
马嵬驿
1.1万阅读
2
风筝
1万阅读
3
边方春兴
1万阅读
4
送春
1万阅读
5
入蜀
1万阅读
6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7
锦城写望
1万阅读
8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9
对雪
1万阅读
10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