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西山顶上有一间茅屋,攀登三十里才能到达。 敲门没有童仆应答,窥见屋内只有桌案。 若不是驾车去砍柴,或许就是垂钓秋水边。 错过时机未能相见,徒然仰慕他的高洁。 新雨后的草色青翠,晚风中的松声传入窗里。 此刻与幽静景致相契,足以洗涤心灵和双耳。 虽未与主人畅叙情谊,却领悟了清净的真谛, 兴尽便悠然下山,何必非要等到他归来。
本诗通过三个层次展开:前四句写寻隐不遇的经过,中间四句描写山居环境,后四句阐发感悟。艺术上采用白描手法,"扣关""窥室"等动作细节生动传神。思想层面由"仰止"到"自足",展现文人从慕隐到悟道的精神升华,最后以"何必待之子"的反问收束,余韵悠长。
全诗以"不遇"为线索,通过"茅茨""案几"等意象勾勒隐士生活的简朴,以"草色""松声"渲染山居的清幽。后四句转折升华,提出"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的哲理,体现唐代文人"得意忘言"的审美追求。结尾"兴尽下山"化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洒脱自然。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邱为寻访西山隐士不遇,却因山中幽静景致感悟清净之理。唐代隐逸文化盛行,文人常通过访隐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向往,本诗正是这一风气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