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傍溪花,丛丛逐岸斜。
朝开川上日,夜发浦中霞。
照灼如临镜,丰茸胜浣纱。
笑笑傍溪花,丛丛逐岸斜。
朝开川上日,夜发浦中霞。
照灼如临镜,丰茸胜浣纱。
花朵含笑依偎在溪边,一丛丛沿着河岸倾斜生长。
早晨迎着江上的朝阳绽放,夜晚像水边的霞光般盛开。
花朵明亮耀眼,如同对着镜子般映照出美丽身影,繁茂浓密胜过那浣纱的女子。
1. 赋得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为科举考试或应制时所作,要求按指定题目创作,格式上有一定规范。
2. 吴中四士:指唐代四位诗人包融、贺知章、张旭、张若虚,他们都是江浙一带人,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 拟人手法:诗中"笑笑"一词将花拟人化,赋予花人的情态,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4. 对仗:颔联"朝开川上日,夜发浦中霞"运用对仗,"朝"对"夜"、"开"对"发"、"川上日"对"浦中霞",使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
5. 比喻手法:颈联将花的倒影比作临镜,将繁花比作浣纱女子,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一首赋得诗,围绕"岸花临水发"这一主题展开。开篇两句,诗人用"笑笑"赋予岸边的花朵人的神态,仿佛它们正带着笑意依偎在溪边,而"丛丛"则让我们感受到花的数量之多,一簇簇沿着河岸倾斜生长,勾勒出了花生长的环境和姿态。
接着看中间两句,诗人从时间变化来写花。早晨,花朵迎着江上的太阳绽放,充满朝气;夜晚,它们又像水边的霞光一样绚烂盛开,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间里花的美丽。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还通过日月霞光的映衬,让花的美更加突出。
最后两句是对花的细致描绘。"照灼如临镜",写出了花朵在水中的倒影,就像人对着镜子一样清晰美丽;"丰茸胜浣纱"则把繁茂的花朵和浣纱的女子作比较,说花比女子还要美丽,既写出了花的繁茂,又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整首诗用词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岸花临水绽放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作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包融,其作品风格也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岸花临水绽放的美景,充满了自然情趣。首联"笑笑傍溪花,丛丛逐岸斜",以拟人化的"笑笑"写出花朵的娇俏姿态,又以"丛丛"描绘出花的繁茂,"逐岸斜"则点出花沿河岸生长的形态,画面感十足。
颔联"朝开川上日,夜发浦中霞",从时间角度展现花的绽放,早晨在阳光下盛开,夜晚如霞般绚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将花的美与日月霞光相联系,突出了花的光彩照人。
颈联"照灼如临镜,丰茸胜浣纱",运用比喻手法,把花在水中的倒影比作临镜梳妆,形象贴切;又将繁茂的花朵与浣纱女子相比,不仅写出花的浓密,更赋予花一种灵动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花的娇艳与生机。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用词精准,通过多维度的描写,将岸花临水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包融是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此诗为"赋得"诗,可能是应制之作或科举应试时的作品。这类诗歌通常要求围绕指定题目进行创作,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文字的锤炼。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雅士多喜爱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情感或展现才情,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岸边花卉临水绽放的景象展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