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三月落魄时光匆匆而过,为寻春色漫步东邻家。 谁在吟唱送春的哀曲?洛水岸边铜驼声悲嗟。 桥南多是纵马游乐客,北山深处多埋古贤达。 游人畅饮杯中美酒时,铜驼却悲叹千年繁华。 人生在世莫要空劳碌,如风前烛火短暂易灭。 已厌看桃花娇艳嬉笑,铜驼夜半哭声更凄切。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① 时空跳跃:从个人春游到历史长河,拓展了诗歌维度 ② 双线结构:明写寻春所见,暗写历史兴亡 ③ 通感手法:将视觉(桃笑)与听觉(驼哭)交织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理解"铜驼"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通过物象传递的忧患意识。可对比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分析不同诗人处理历史题材的差异。
全诗以"悲"为眼,通过三重对比构建意境: 1. 时间对比:三月春光与千年兴衰 2. 空间对比:桥南马客与北山古人 3. 意象对比:桃花欢笑与铜驼夜哭 末句"铜驼夜来哭"以拟人手法将历史沧桑感推向高潮,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异曲同工,体现李贺"鬼才"诗风的凄艳特色。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李贺目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社会动荡,借洛阳铜驼典故抒发对大唐盛世衰落的悲慨。诗人时年约二十岁,虽怀奇才却遭人排挤,诗中"落魄"二字暗含身世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