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
冬暖拾松枝,日烟生蒙灭。
木藓青桐老,石井水声发。
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
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
冬暖拾松枝,日烟生蒙灭。
木藓青桐老,石井水声发。
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
大媳妇点燃竹根取暖,二媳妇在舂捣洁白的玉屑般的米粒。
冬日里暖和的时候捡拾松枝,太阳升起,烟雾缭绕,时隐时现。
木藓覆盖着古老的青桐树,石井中传来潺潺的水声。
在东亭里晒着背躺卧,桃花的芬芳仿佛沾满了肌肤与骨骼。
1.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风格独特,多运用神话传说、奇诡意象,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
2. 题壁诗:古代诗人在墙壁、石碑等地方题咏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便于作品的传播与交流。
3. 古诗中的生活场景描写: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增强诗歌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4. 意象的运用:诗中“竹根”“玉屑”“松枝”“青桐”“石井”“桃花”等意象,共同构成了宁静闲适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题赵生壁》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题壁诗,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画面。
开篇两句,诗人聚焦于家中的两位妇人,“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简单的动作描写,就把农家生活的日常勾勒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她们为生活操劳的景象,这是对生活最真实的记录。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户外,“冬暖拾松枝,日烟生蒙灭”,在冬日难得的暖阳下,有人捡拾松枝,阳光升起,烟雾在空气中弥漫、变化,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朦胧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冬日里的一丝暖意与平和。
再看周围的景物,“木藓青桐老,石井水声发”,古老的青桐树上长满了木藓,显示出岁月的痕迹,而石井中传来的水声,则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一丝动感,动静相宜,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诗人写到自己“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在东亭里晒着背悠闲地躺着,仿佛全身都浸润在桃花的芬芳之中,这不仅是身体上的舒适,更是心灵上的放松,将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传递给了读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对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了李贺诗歌风格中清新自然的一面。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家生活画卷,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自然之美。
前两句“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通过描写家中妇人的活动,展现了日常生活的场景,“然竹根”“舂玉屑”的细节刻画,使画面生动可感,仿佛能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
“冬暖拾松枝,日烟生蒙灭”,描绘了冬日里温暖时捡拾松枝的情景,以及太阳升起后烟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
“木藓青桐老,石井水声发”,转向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古老的青桐树覆盖着木藓,石井中传来水声,动静结合,展现了环境的清幽古朴。
最后“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以诗人自身的闲适姿态作结,晒背躺卧在东亭,感受着桃花的芬芳,将身心与自然相融,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构建出宁静美好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恬淡之美。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风格奇崛冷艳。《题赵生壁》是李贺题在赵生墙壁上的一首诗,从诗中描绘的内容来看,大概率是诗人在游历过程中,暂居或造访赵生居所时所作。诗中展现了农家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可能是诗人对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记录与感触,与他不少诗作中浓烈的情感和奇诡的想象有所不同,或许是他在某个心境较为平和的时期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