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幽兰上的露珠,如同含泪的眼睛。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系结同心,烟花绚烂却不堪裁剪。
青草像褥垫,松树像车盖。
清风当作衣裳,流水当作玉佩。
油壁车停在那里,傍晚时分等待着。
清冷的磷火如翠色的烛火,徒然地散发着光彩。
西陵之下,风吹雨打。
1. 李贺:字长吉,中唐时期重要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风格奇崛冷艳、想象力丰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愤懑之情,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2. 苏小小:南朝齐代钱塘著名歌妓,才貌双全,其故事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成为浪漫、痴情、薄命的象征。
3. 同心结:古代一种象征爱情的饰品,多为丝绳编织而成,取永结同心之意,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意。
4. 油壁车:古代女子所乘的一种车子,因车壁以油漆装饰而得名,在诗词中常与女性形象相关联,成为特定的文化意象。
5. 西陵:即西陵桥,在今杭州西泠桥一带,是苏小小墓地的所在地,因与苏小小的传说相关而成为文学中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地名。
《苏小小墓》是李贺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首,它以咏史怀古的形式,聚焦于南朝名妓苏小小的墓,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从内容上看,诗歌围绕苏小小展开,既有对其生前事迹相关元素的化用,如油壁车,又有对其死后墓地景象的描绘。诗人并非平铺直叙地讲述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个空灵、凄清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苏小小孤寂的灵魂和无尽的哀怨。
在艺术手法上,想象的运用极为突出。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形象、情感巧妙结合,如把草、松想象成苏小小的居所,把风、水想象成她的衣饰玉佩,使苏小小的形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充满了浪漫色彩。同时,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如啼眼”“劳光彩”等词语,用简洁的文字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不仅是在同情苏小小的不幸遭遇,更可能借苏小小的形象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李贺一生仕途坎坷,才华难以施展,这种怀才不遇的情感与苏小小的悲剧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共鸣,使得这首诗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总的来说,《苏小小墓》通过奇特的想象、凄清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塑造了苏小小的形象,是李贺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浪漫诡异的笔触描绘了苏小小墓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幽冷的氛围。开篇“幽兰露,如啼眼”,将幽兰上的露珠比作含泪的眼睛,既写出了景物的清丽,又赋予其哀怨的情感,仿佛苏小小幽怨的灵魂就在其中。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两句,抒发了苏小小生前爱情无果的遗憾,世间纵然有绚烂的烟花,却无法为她裁剪出能系结同心的信物,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四句,运用奇特的想象,将自然景物化为苏小小的衣饰、居所,赋予了她超自然的灵韵,展现出苏小小死后魂魄与自然相融的空灵之态。
“油壁车,夕相待”则呼应了苏小小乘油壁车的传说,傍晚时分,油壁车依旧等待,却不见故人,更添惆怅。“冷翠烛,劳光彩”中,清冷的磷火徒然发光,如同在为苏小小的孤寂而叹息。
结尾“西陵下,风吹雨”以景作结,风雨交加的西陵,将全诗的凄清氛围推向极致,余味悠长,让人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悲凉与孤寂。整首诗意境幽美而哀伤,想象奇特,语言精炼,将苏小小的形象与周围景物完美融合,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美感。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常以奇诡、幽峭的风格著称。苏小小是南朝著名的钱塘名妓,她的故事在后世流传甚广,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题材。李贺此诗借凭吊苏小小之墓,抒发对这位薄命才女的同情,同时也可能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身世飘零的感慨。李贺一生困顿,仕途无望,内心积郁着诸多愤懑与悲哀,他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吟咏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融合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念和个人情感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