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 〔唐朝〕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

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文人沈亚之,在元和七年,因为应试落第,返回吴江。

我为他的行程感到悲伤,没有钱财买酒来为他饯行,又被沈亚之恳切的请求所感动,于是作一首歌来送别他。

吴兴的才子对着春风心生怨愤,盛开的桃花铺满田间小路,千里一片嫣红。

紫色丝绳的马鞭已经折断,所骑的骢马也显得矮小,你的家住在钱塘东边,还要往东的地方。

用白藤交错编织成书箱,短短的书简整齐地裁切得如同佛教典籍。

你像珍贵的矿藏一样向春卿献上自己的才华,却只能像一片小舟在烟水迷茫的江面上颠簸前行。

春卿在光天化日之下选拔人才,却把你这如黄金、龙马般的人才弃置不用。

你带着书箱回到江边,重新走进家门,这么辛劳奔波,有谁会怜惜你呢?

我听说有志气的男子注重内心的骨气,古人多次奔走也不会被挫折摧垮。

请你等待天亮就拿起马鞭(重新出发),他日驾车归来之时定当赶上秋天的节候(有所成就)。

1.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使用时间为806年-820年,这一时期在历史上有“元和中兴”之称。

2. 科举制度:唐代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应试者需通过层层考试,落第是常见现象,许多文人都有过落第的经历并留下相关作品。

3. 古代送别诗: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对人生的感慨等情感。

4. 李贺: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风格奇崛冷艳,想象力丰富,有“诗鬼”之称,擅长通过奇特的意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情感。

5. 梵夹:指佛教典籍,因古代佛教经典多用梵文书写,且用夹板夹起来保存,故称梵夹,这里借指整齐的书简,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 沈亚之:唐代文人,本文是作者为送别他而作。
  •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
  • 以书不中第:因为应试落第。书,指应试的文章。
  • 吴江:地名,在今江苏省。
  • :慰劳,此处指饯行。
  • 一解:一首。解,乐曲的章节,这里指一首歌。
  • 吴兴:地名,今浙江湖州一带,沈亚之是吴兴人。
  • 才人:有才华的人,指沈亚之。
  • :田间小路。
  • 紫丝竹断:紫色丝绳的马鞭断了,形容旅途辛劳。
  • 骢马:青白色的马。
  • 钱塘:地名,今浙江杭州。
  • 书笈:书箱。
  • 短策:短的书简。
  • 梵夹:佛教典籍,因用夹板夹着,故称。这里形容书简整齐。
  • 雄光宝矿:比喻沈亚之的才华像珍贵的矿藏一样。
  • 春卿:指礼部官员,掌管科举考试。
  • 烟底蓦波:在烟水迷茫的江面上颠簸。蓦,跨越。
  • 一叶:一叶扁舟。
  • 拾材:选拔人才。
  • 掷置黄金解龙马:把黄金和龙马一样珍贵的人才弃置不用。这里指沈亚之落第。
  • 劳劳:辛劳的样子。
  • 重心骨:注重内心的骨气、品格。
  • 三走无摧捽:多次奔走也不会被挫折摧垮。三,虚指,多次。摧捽,挫折、打击。
  • 待旦:等待天亮。
  • 事长鞭:指重新出发,努力进取。事,从事。
  • 还辕:驾车返回,指归来。
  • 秋律:秋天的节候,古代以音律配季节,秋属商律,故称秋律。这里借指好的时节,寓意成功。

《送沈亚之歌并序》是李贺为送别落第的友人沈亚之而作。诗的序言部分清晰地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和缘由,让我们了解到沈亚之应试失败后返回吴江,李贺因同情和被其请求而作此诗。

诗歌开头描绘了沈亚之作为吴兴才子,在春风中满怀怨愤的情景,桃花满陌的绚烂景色与他的失意形成对比,更显其内心的愁苦。接着描写了他旅途的艰辛,从折断的马鞭、矮小的骢马到偏远的家乡,再到他精心准备的书箱和书简,都体现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然而,“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则写出了他的才华未被赏识,如同珍宝被弃,只能失意而归的境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友人的同情。

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悲伤,结尾部分转而激励友人,引用古人多次奔走而不被摧垮的事例,鼓励沈亚之要有壮士的骨气,不要被一时的挫折打败,要重新振作,等待时机,未来定会有所成就。这部分既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也展现了李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跌宕起伏,从同情到鼓励,层次分明,是一首兼具情感深度和思想力量的送别佳作。同时,诗中涉及的科举制度、唐代地理名称等内容,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线索。

全诗情感真挚,既饱含对友人落第的惋惜与同情,又充满对友人的鼓励与期许。开篇交代送别缘由,简洁明了。中间部分通过描写沈亚之的行程、家境以及献才不遇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失意与辛劳,“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等句以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结尾“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则笔锋一转,语气激昂,鼓励友人要有坚韧不拔的骨气,不要因一时挫折而气馁,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全诗在悲伤之中透出一股豪迈之气。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当时文人沈亚之应试落第,准备返回吴江,李贺为他的遭遇感到悲伤,又因沈亚之的恳切请求,于是写下这首诗为他送别。诗中既抒发了对沈亚之落第的同情,也鼓励他不要被挫折打倒,要继续努力。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