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官职“奉礼郎”:属太常寺,正九品下,主要职责是在朝会、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引导仪式、安排位次,官职低微,无实权,是李贺仕途失意的重要体现。
2. 李贺“避讳”典故:唐代科举制度中存在“嫌名讳”规定,即若考生父亲的名字中有与“进士”(“进”)同音的字,考生需避嫌不得应试。李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故李贺被剥夺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这是他仕途不顺的关键原因。
3. “犬书”典故出处:源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故事。陆机在洛阳为官时,曾因思念家乡,让家中养的狗“黄耳”携带书信返回吴地(今江苏一带),“黄耳”完成送信任务后又返回洛阳,后“犬书”成为传递家书或远游的代称。
4. 唐代“秦”“洛”的地理文化含义:“秦”在唐代常代指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因长安地处古代秦国疆域;“洛”即洛阳(今河南洛阳),是唐代东都,与长安并列为重要政治文化中心,常是文人求仕、游历的重要地点。
5. 李贺诗歌的“苦吟”风格:李贺作诗注重炼字炼句,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与场景,此诗中“扫断”“悬”“阅”“封”“锁”等动词的运用精准传神,体现了他“苦吟”的创作特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