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沈水如云影。
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
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
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
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沈水如云影。
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
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
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
玉制的汲水瓶从开满桐花的井中汲取清水,茜草染过的丝线沉入水中,像天上的云彩投下的影子。
美人带着慵懒的神态,脸上满是胭脂也掩盖不住的忧愁,春天里织布的梭子被抛在一旁,高楼之上寂静无声。
彩色的丝线编织成毛茸茸的织物,一层叠着一层,白衣的俊朗男子将织物寄给心爱的女子。
为你挑绣出鸾鸟图案作为腰间的绶带,愿你无论到哪里都能有美酒相伴,春意常在。
1.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和僻字险韵,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2. 茜草染色:茜草是古代重要的红色染料植物,其根部含有茜素,可用于染制红色丝线等,在我国古代纺织业中应用广泛。
3. 鸾鸟意象:鸾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与凤凰并称,象征着吉祥、高贵、美好,在诗词中常被用来寄托美好的情感或愿望。
4. 古代丝织业:中唐时期丝织业发达,织绣工艺精湛,丝织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情感交流的载体,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5. 典故运用:诗中“桃叶”可能化用晋王献之送桃叶的典故,王献之曾作《桃叶歌》送其妾桃叶,后世常用“桃叶”代指心爱的女子,使诗歌更富文化内涵。
《染丝上春机》是李贺的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浪漫情调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它以染丝织布为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的场景和情感。
开篇两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染丝的起始场景,用“玉罂”“桐花井”“茜丝”“云影”这些优美的意象,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染丝这一劳动过程的美好。这不仅是在写景,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了织布的美人,“懒态”“燕脂愁”细致地刻画了她的神态,而“春梭抛掷”这一动作则暗示了她内心的不平静,或许是思念,或许是其他的愁绪,给诗歌增添了一丝朦胧的美感,让读者去揣摩。
随后,诗歌写到了织绣的成品和情感的传递,彩色丝线编织出精美的图案,然后由“白袷玉郎”寄给“桃叶”,这里的物品成为了情感的媒介,让我们看到了男女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女子对心上人的美好祝愿,通过为对方制作带有鸾鸟图案的腰绶,并祝愿他能处处有美酒相伴,将这份情感推向了极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感的真挚与热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具体场景和细节的描绘,将劳动之美与情感之美完美融合,语言优美,意象鲜明,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染丝、织布、刺绣等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奇丽的特点。
首联“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沈水如云影”,开篇便勾勒出优美的画面,玉罂、桐花井、茜丝、云影,色彩明快,意象清新,将染丝的场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仿佛能看到清澈的井水与红色的丝线交相辉映的景象。
颔联“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由景及人,刻画了美人的慵懒与忧愁,她将梭子抛在一旁,高楼之上没了织布的声响,反而更显静谧,也烘托出美人内心的思绪,给人以想象空间,为何而愁?引人探究。
颈联“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转而描写织绣的成果和情感的传递,彩色丝线编织出层层叠叠的茸毛状图案,而后白衣男子将其寄给心上人,将物品与情感联系起来,使诗歌的情感逐渐明朗。
尾联“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直接抒发情感,女子为心爱的人刺绣鸾鸟图案的腰绶,还祝愿他无论到哪里都能有美酒相伴,充满了浓浓的情意与美好的期盼,让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
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精致,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动作描写,将织绣过程与男女情思巧妙结合,读来韵味十足。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风格奇诡冷艳,多反映社会现实、个人怀才不遇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慨。《染丝上春机》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内容来看,描绘的是与丝织、情爱相关的场景,可能是诗人在观察民间生活或宫廷生活中的织绣场景后有感而发。
中唐时期,丝织业较为发达,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织绣都颇为盛行,这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同时,李贺的诗歌常融入个人情感与想象,此诗既展现了丝织工艺的精美,也蕴含着男女之间的情思,可能是借织绣之事抒发对美好情感与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