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
□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尔铄石,胡为销人?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
太阳从昆仑山落下,发出的光芒像舒展的丝线。
白白地照耀着葵花藿草向阳的心,却照不见游子的悲愁。
黄河曲曲折折,太阳从它的中央运转。
汤谷曾经听说过,若木却从未亲眼看见。
无奈你能熔化石头,为何要销蚀人的生命?后羿拉弓搭箭,怎么就射不中你的脚呢?
1. 作者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歌风格奇诡浓丽、想象丰富。
2. 诗中涉及的神话传说:汤谷是太阳升起之处,若木是日落之处的树木,后羿射日是著名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元素的运用是李贺诗歌的特色之一。
3. 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通过对太阳、黄河等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用典,引用后羿射日的典故增强表达效果。
4. “葵藿心”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忠诚或向往之心,源于葵藿向阳的特性。
《日出行》是李贺的一首颇具特色的诗作。我们首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诗歌描绘的景象:太阳的起落、黄河的曲折,以及其中蕴含的神话元素。这些景象的描绘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了抒发情感。
诗的前两句通过太阳照耀葵藿却不照游子悲,形成对比,突出了游子的孤独与伤感。中间两句描绘黄河与太阳的运转,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同时引入神话地名,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最后几句则是情感的爆发,对太阳销蚀生命的质问,以及对后羿未能射下太阳的感慨,实则是诗人对生命短暂、命运无常的慨叹。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李贺诗歌中奇诡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以及神话典故的运用如何为诗歌增色。同时,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能更好地理解他诗作中常见的感伤与愤懑之情,从而深入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这首诗开篇描绘太阳西下昆仑,光芒如丝的景象,意境阔大而又带有一丝柔和。接着笔锋一转,写太阳虽能照耀葵藿的向阳之心,却无视游子的悲愁,赋予太阳以情感倾向,实则是借太阳的“不公”抒发游子的孤寂与凄凉。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一句,将黄河的曲折与太阳的运转相结合,展现出雄浑的自然景观,充满了动态之美。而提及“汤谷”“若木”这些神话中的地名和物象,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也暗示了太阳运行的神秘与遥远。
最后几句“奈尔铄石,胡为销人?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情感更为强烈,由对太阳的客观描绘转为直接的质问,表达了对时光销蚀生命的愤懑,借用后羿射日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使诗歌的感染力得到提升。全诗想象奇特,情感真挚,将个人的愁绪与自然、神话融为一体,体现了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独特风格。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常常充满奇诡的想象和浓郁的感伤情调。他一生仕途不顺,体弱多病,内心充满了对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日出行》借对太阳的吟咏,抒发了个人的愁绪和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多有怀才不遇之感,李贺此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类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境,通过神话意象的运用,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