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道开洞门,弱杨低画戟。
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画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夹道开洞门,弱杨低画戟。
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画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道路两旁洞门敞开,柔弱的杨柳低垂着彩绘的戟。
帘幕的影子随着竹间光华升起,箫声在日光中飘荡。
蜜蜂围着妆镜嗡嗡私语,描画的蛾眉如同春日碧色。
随意将丁香花系在枝梢,栏杆边的繁花向着夕阳绽放。
1.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歌风格独特,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常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意象世界。
2. 唐代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大量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难忘曲》属于后者,体现了唐代诗歌在写景抒情方面的高超技巧。
3. 诗中的“画戟”“妆镜”“丁香”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被赋予特定含义,如丁香多象征愁思或美好事物,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4. 这首诗运用了多感官描写手法,将视觉、听觉等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难忘曲》是李贺笔下一首充满美感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首先,从整体意境来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雅致、静谧又充满生机的场景。从道路两旁的洞门、杨柳,到室内的帘影、箫声,再到女子梳妆的细节和栏边的繁花,一步步将我们带入这个美好的画面中,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其次,在写作手法上,诗人注重细节刻画和感官的融合。“蜂语绕妆镜”中的“绕”字,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灵动;“箫声吹日色”则将听觉与视觉打通,赋予声音以形态,极具想象力。这些手法的运用,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再者,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对这美好景象的细致描绘,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美好事物的喜爱与珍惜,同时“满栏花向夕”也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带有一丝淡淡的怅惘。
最后,结合李贺的生平,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诗虽不像他的一些作品那样充满悲愤,但依然带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用词精准而新奇,意境朦胧而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了李贺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首联“夹道开洞门,弱杨低画戟”,以“夹道”“洞门”勾勒出空间的幽深,“弱杨”的柔美与“画戟”的威严形成对比,既显环境的奢华,又含一丝含蓄。
颔联“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帘影、竹华的动态与箫声相融,仿佛箫声能吹动日光,营造出空灵缥缈的意境。
颈联“蜂语绕妆镜,画蛾学春碧”,聚焦于细节,蜜蜂围绕妆镜的灵动与女子描画的蛾眉相映成趣,“学春碧”一词将静态的妆容赋予生机,尽显娇柔之态。
尾联“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以“乱系”的随意与“满栏花向夕”的绚烂收束,既写出了场景的鲜活,又暗含时光流逝之感,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清丽,意象密集,通过对景物和细微动作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朦胧而优美的氛围,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留恋。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风格奇崛冷艳。《难忘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歌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游历所见,描绘了贵族园林或女子居所的景象。李贺一生仕途不顺,常通过对景物、人事的细致刻画来寄托情感,此诗虽看似写景状物,却暗含着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也可能融入了他对人生境遇的微妙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