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曲

李贺 〔唐朝〕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楼前的江水沿着江陵古道缓缓流淌,鲤鱼风刮起时,池中的芙蓉已经日渐枯老。

清晨,女子头上的发钗催促着梳理鬓发,她对着南风轻声诉说心愿,只盼情郎扬帆归来,不过一天的路程便能抵达。

江边浦口传来鼍龙的鸣叫,梅雨纷纷扬扬洒落,竿头悬挂的酒旗已经换成了青苎布料制成的新旗。

浪涛翻滚,白云散乱不齐,女子将绣着黄粉花纹的油布衣衫寄给远方的情郎。

新酒槽中酿出的酒,声音听起来苦涩而无力,南湖那一顷水面上,菱花已开得一片雪白。

眼前此景,瞬间勾起了绵延千里的愁绪,侍女小玉打开屏风,却只看见一片朦胧的山色,更添怅惘。

1. 作者李贺的文学地位:李贺是中唐“韩孟诗派”的重要成员,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风独特,善用奇绝意象、夸张手法,被后世称为“诗鬼”,对晚唐及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2. 中唐闺情诗的特点:中唐闺情诗多以“景—情”为核心脉络,注重通过自然景物与生活细节刻画女子心理,情感表达细腻含蓄,常借“风”“雨”“书信”“衣物”等意象传递思念,与盛唐闺情诗的豪迈、晚唐闺情诗的哀艳形成区别,《江楼曲》是中唐闺情诗“情景交融”特色的典型代表。

3. 诗中“鲤鱼风”的文化内涵:“鲤鱼风”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时令意象,特指秋季的风,因秋季鲤鱼肥壮而得名,除《江楼曲》外,唐代李商隐《河内诗二首》中也有“鲤鱼风起芙蓉老,鹦鹉霜飞梨叶赤”的诗句,可见该意象在唐代诗歌中的通用性,其作用不仅是点明时节,更能通过“秋风”的萧瑟感烘托愁绪,体现了古代文人“以时令喻情感”的创作思维。

4. “鼍吟”的意象功能:“鼍”(扬子鳄)是江南水乡的特有动物,其鸣叫声音低沉苍凉,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渲染江边、水边的萧瑟、孤寂氛围,除《江楼曲》外,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鼍鼓逢逢”以鼍皮制鼓,传递庄严氛围,而李贺此处用“鼍吟”则侧重烘托愁绪,体现了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变化。

5. 诗歌的“以乐景衬哀情”手法:“南湖一顷菱花白”一句中,“菱花白”本是清丽、广阔的乐景,但结合上下文“眼前便有千里愁”,乐景反而反衬出女子愁绪的浓重——湖面越广阔、菱花越洁白,越显得女子的孤独与愁绪的无边无际,这种手法能增强情感的反差,使愁绪表达更具感染力,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技巧。

6. 诗中“酒旗”的文化意义:“酒旗”是古代酒店的标志,又称“酒帘”“幌子”,通常悬挂在店前竹竿上,其材质、颜色的变化可暗示时间推移(如《江楼曲》中“换青苎”),也能反映地域文化(江南多以苎麻为原料制旗),在诗歌中除交代场景(江边有酒店)外,还可通过“酒旗”的动态或变化,间接表现人物的等待时长与心境,是古典诗歌中“以物衬人”的常见载体。

  • 江楼曲:李贺创作的七言古诗,“江楼”指江边的楼阁,诗中以江楼为场景,抒发女子的思念之情。
  • 江陵道:通往江陵(今湖北荆州)的道路,江陵是唐代重要的城市和交通枢纽,此处代指情郎前往的方向。
  • 鲤鱼风:古代对秋季风的别称,一说指九月风,因此时鲤鱼肥壮,故名;也有说法认为是泛指秋风,此处结合“芙蓉老”,点明时节为秋。
  • 芙蓉老:芙蓉花凋谢,芙蓉多指荷花或木芙蓉,秋季花朵逐渐枯萎,暗示时光流逝、景色衰败,烘托愁绪。
  • 晓钗催鬓:清晨,发钗梳理鬓发,“催”字暗含女子急切盼归的心情,仿佛发钗也在催促她整理仪容,等待情郎。
  • 语南风:对着南风诉说,古人常以风向传递思念,南风多为暖 wind,此处女子借南风寄托对情郎的牵挂。
  • 抽帆:扬帆,指情郎驾船归来时升起船帆。
  • 一日功:只需一天的功夫,表明女子认为情郎归来的路程不远,进一步凸显她急切盼归的心理。
  • 鼍吟:鼍(tuó),即扬子鳄,生活在江边,其鸣叫声音低沉,此处以鼍的鸣叫渲染江边萧瑟、孤寂的氛围。
  • 浦口:江河与支流的交汇处或江边停船的码头,是情郎可能归来的地点。
  • 梅雨:初夏时节江淮地区的阴雨天气,此处结合“鼍吟”,描绘江边阴雨连绵的景象,烘托压抑的情绪(注:也有观点认为“梅雨”此处为泛指阴雨,因前文“芙蓉老”暗示秋季,可能为诗人对天气的艺术化描写)。
  • 竿头酒旗:悬挂在竹竿顶端的酒旗,是古代酒店的标志。
  • 青苎:用苎麻织成的青色布料,苎麻纤维坚韧,制成的布料适合做旗帜,“换青苎”表明时间推移,酒旗已换新,暗示女子等待已久。
  • 萧骚:形容浪涛翻滚的声音,也指景物萧瑟。
  • 云差池:白云散乱不齐的样子,“差池”意为参差不齐,此处以云的散乱烘托女子心绪不宁。
  • 黄粉油衫:涂有黄粉、防水的油布衣衫,可能是女子为情郎准备的衣物,寄托牵挂;“黄粉”或为装饰,增添衣物的精致感。
  • 郎主:女子对情郎的称呼,体现亲密关系。
  • 新槽酒声:新酒槽中酿酒时发出的声音,“苦无力”形容酒声微弱、沉闷,暗含女子内心的愁苦,连酒声也显得无力。
  • 南湖一顷:南湖一片(一顷为面积单位,约合今一百亩),描绘南湖广阔的景象。
  • 菱花白:菱花盛开呈白色,菱花多在夏季或秋季开放,此处以菱花的洁白与广阔湖面形成对比,反衬女子愁绪的浓重。
  • 千里愁:形容愁绪绵延千里,夸张地表现女子思念之深、愁绪之广。
  • 小玉:古代对侍女的称呼,此处指陪伴女子的侍女。
  • 开屏:打开屏风,屏风本是遮挡之物,打开后本应看到更多景象,却只见到山色,更显空旷与失落。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唐诗人李贺的《江楼曲》。首先,我们先明确这首诗的核心——它看似是一首写闺中女子等待情郎归来的诗,但背后藏着李贺诗歌特有的细腻与深情,还有中唐文人的情感密码。

首先看题目“江楼曲”,“江楼”告诉我们地点在江边的楼阁,“曲”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诗歌体裁,这就意味着诗人可以更灵活地通过场景和细节来表达情感,不用受严格格律的束缚。接下来我们逐联梳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开篇“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第一句写江楼前的流水沿着江陵道流淌,江陵是情郎去的地方,所以“流水”不仅是景物,还暗含“流水寄情”的意思——古人常觉得流水能带着思念到远方。第二句“鲤鱼风”是秋季的风,“芙蓉老”是芙蓉花凋谢,这两个意象一结合,就告诉我们:时节是秋天,景色是衰败的,这为全诗奠定了“愁”的基调,也暗示女子可能已经等了很久,从芙蓉盛开等到了凋谢。

然后是“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这两句写女子的动作和心理。“晓钗催鬓”是清晨用发钗梳头发,“催”字特别妙,不是人催发钗,而是发钗“催”人,就像女子心里着急,连梳头发都觉得慢,仿佛发钗也在帮她快点整理好,等着情郎回来。“语南风”是对着南风说话,南风是暖 wind,女子把想对情郎说的话告诉南风,希望南风能传到情郎耳边,这是古人很浪漫的情感传递方式。“抽帆归来一日功”是女子的心愿,她觉得情郎扬帆回来只要一天就够了,这其实是她的“主观期待”,可能情郎实际要走更久,但她不愿意承认,只想往好处想,这份急切特别真实。

再看“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这两句又回到写景,但景里全是愁。“鼍吟”是扬子鳄在江边叫,声音很低沉,像在叹气,加上“梅雨”(阴雨),整个江边都显得冷冷清清、闷闷的,和女子的心情一样。“竿头酒旗换青苎”是说酒店的旗子换成了青苎布的新旗,旗子都换了,说明时间过去了很久,女子从春天等到秋天,连酒旗都换了好几面,她的等待还在继续,这里不用直接说“等了很久”,用“换酒旗”就暗示出来了,这是古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萧骚”是浪涛的声音,“云差池”是白云乱飘,浪乱、云乱,其实是女子的心乱——她看到什么都觉得乱,因为情郎没回来,她的心静不下来。“黄粉油衫寄郎主”是女子的行动,她把涂了黄粉的油布衣衫寄给情郎,油布衫能防水,适合江边出行,这说明女子很体贴,连情郎的日常都想到了,寄衣服就是寄思念,把看不见的牵挂变成了看得见的衣物。

最后“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这是情感的爆发。“新槽酒声苦无力”,新酿的酒声音都显得没力气,不是酒真的没力气,是女子心里太愁了,连听到酒声都觉得沉闷。“南湖一顷菱花白”,南湖里一片雪白的菱花,本来是很美的景色,但女子看了不仅不开心,反而更愁了——这么大的湖,这么多的花,却只有她一个人看,情郎不在身边,美景反而变成了“愁景”,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然后“眼前便有千里愁”直接说出愁绪有千里那么长,把之前藏在景物里的愁都挑明了,最后“小玉开屏见山色”,侍女打开屏风,以为能看到什么好景色让女子开心,结果只看到一片山色,空荡荡的,没有情郎的影子,愁绪不仅没散,反而更浓了,全诗就在这种怅惘里收尾,让我们读完还能感受到女子的愁。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闺情,但李贺用了很多精巧的意象(鲤鱼风、鼍吟、菱花)、细腻的细节(晓钗催鬓、寄油衫)和递进的情感(盼—候—寄—愁),把女子的思念写得特别真实。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李贺自己仕途不顺,他可能借女子的“千里愁”,写自己心里的“愁”——比如对理想的追求就像女子等情郎一样,遥远又急切。这就是好诗的魅力:既能让我们看到具体的故事,又能让我们想到更深的情感。

一、意象精巧,情景交融

李贺在诗中选取了一系列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构建出萧瑟而深情的意境。“鲤鱼风”“芙蓉老”点明时节,秋风起、芙蓉凋,开篇便奠定衰败的基调,暗示女子等待已久;“鼍吟”“梅雨”渲染江边孤寂、阴冷的氛围,与女子内心的愁苦相呼应;“浪白”“云差池”以自然景物的散乱,映射女子心绪不宁;“菱花白”则以南湖广阔的白色菱花,反衬女子愁绪的浓重——洁白的菱花本是清丽之景,却因“眼前便有千里愁”而染上悲凉色彩,达到“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二、细节传神,刻画心理

诗歌通过细节描写,细腻刻画了闺中女子的盼归心理。“晓钗催鬓语南风”中,“催”字极具表现力,发钗本是无生命之物,却被赋予“催促”的动作,仿佛女子急切整理仪容、盼郎归来的心情,连器物都能感知;“抽帆归来一日功”一句,女子主观认为情郎归来只需一天,既体现她对归期的期盼,也暗含她对情郎行程的牵挂——明知可能路途遥远,却仍以“一日功”安慰自己,凸显心理的矛盾与急切。“黄粉油衫寄郎主”则通过“寄衣衫”的动作,将思念具象化,衣物既是实用之物,更是情感的载体,传递出女子对情郎的体贴与牵挂。

三、结构跌宕,情感递进

诗歌篇幅虽短,却形成了“盼归—候归—寄情—愁绪爆发”的情感递进脉络。前两联(“楼前流水”至“抽帆归来”)开篇写景,点明时节与地点,紧接着写女子清晨盼归的动作与心理,情感基调偏向急切与期盼;中间两联(“鼍吟浦口”至“黄粉油衫”)以“鼍吟”“梅雨”等萧瑟之景烘托氛围,“酒旗换青苎”暗示时间推移,女子等待已久,情感转向孤寂与牵挂,“寄郎主”的动作则将思念推向具体;后两联(“新槽酒声”至“小玉开屏”)中,“酒声苦无力”以听觉渲染愁苦,“南湖一顷菱花白”以视觉拓展愁绪的广度,最终“眼前便有千里愁”直接点出愁绪之深,而“小玉开屏见山色”则以“见山色”的空旷收尾,愁绪未因屏风打开而消散,反而更显绵长,余味无穷。

四、语言奇丽,风格独特

李贺诗歌素有“诗鬼”之称,语言奇崛浓丽,《江楼曲》虽为闺情诗,仍体现这一特色。“黄粉油衫”“青苎酒旗”等词语,色彩鲜明(黄、青、白),细节精致,赋予普通景物与器物以美感;“萧骚浪白云差池”中,“萧骚”一词既写浪声,又写景物萧瑟,一字多义,凝练传神;“千里愁”以夸张手法强化情感,与“一日功”形成对比,凸显情感的张力。整体语言既不失闺情诗的细腻,又兼具李贺诗歌的奇巧,避免了闺情诗常见的纤弱,独具韵味。

李贺(790-816)是中唐时期极具个性的诗人,其诗风奇崛浓丽,多抒发怀才不遇、人生苦短的感慨,也常以细腻笔触描绘闺情、边塞等题材。《江楼曲》属于李贺闺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但结合其生平与诗歌风格,可推断创作于他早年漫游或在长安为官期间(约809-813年)。

中唐时期,社会局势虽较安史之乱后趋于稳定,但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的问题仍存,文人阶层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李贺因避父讳(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故不得参加进士考试),仕途受阻,内心抑郁,其诗歌常借客观景物抒发主观情感。《江楼曲》虽以闺中女子盼郎归为表层内容,实则可能暗含诗人对理想、知己的追寻,以及对时光流逝、愿望难遂的怅惘——女子的“千里愁”,既是闺情的写照,也可能映射了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理想遥不可及的心境。

此外,李贺诗歌善于汲取乐府民歌的灵动与楚辞的瑰丽,《江楼曲》中“鲤鱼风”“鼍吟”“菱花白”等意象,多取自江南水乡的自然与生活场景,可能与李贺曾漫游江南或接触江南文化有关,诗歌以细腻的景物描写烘托情感,体现了中唐闺情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