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巧儿·芳心泪2006.10.09芳,醉。
朱榻,罗帐。
心淡漠,魂销铄。
随风飞却,随水流散。
故人影不见,只余旧幽香。
碎碎破窗雨,击起断愁思。
寄月塞北,寄月戍边。
莫忘却,铭闺人。
玉阶,眦望。
泪,尽。
《弄巧儿·芳心泪》 2006年10月9日
芳心中,满是沉醉。
红色的床榻,轻软的纱帐。
心境淡漠,精神萎靡。
(思绪)随风吹散,随水流去。
旧时之人的身影已看不见,只留下昔日的淡淡香气。
点点滴滴敲打着破窗的雨,勾起断断续续的愁思。
把思念寄托给月亮,送到塞北;把牵挂寄托给月亮,传到戍边之地。
请不要忘记,铭记着深闺中的人。
站在玉石台阶上,尽力远望。
泪水,已然流尽。
1. 词牌与标题:“弄巧儿”在此处作为作品标题的一部分,类似词牌名的用法,体现了当代诗歌对古典诗词形式的借鉴。
2. 意象的传承与运用:诗中的“月”“雨”“玉阶”等意象均源自古典诗词,“月”常被用来寄托思念,“雨”多与愁绪相关,“玉阶”则常见于表现女子等待或眺望的场景,体现了传统文化意象在当代诗歌中的延续。
3. 视角与抒情:全诗采用第一人称(闺人)视角,属于抒情诗范畴,通过内心独白与动作描写,直接抒发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4. 短句的表现力:大量使用短句和对仗句式,使诗歌节奏鲜明,语言
全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营造出浓厚的愁思氛围,将深闺女子的思念之情刻画得细腻动人。
从意象运用来看,“朱榻”“罗帐”勾勒出闺中环境,却因“心淡漠,魂销铄”而失去暖意;“破窗雨”以雨声为引,将无形的“愁思”具象化,雨滴的“碎碎”与愁思的“断”相互呼应,强化了内心的纷乱与伤感。“月”作为传统意象,在此处成为情感的载体,“寄月塞北,寄月戍边”两句重复“寄月”,突出了思念的迫切与绵长。
结构上,诗歌从内心的“醉”与“淡漠”起笔,逐步铺展思念的缘由(故人不见)、触发点(雨声)、情感的寄托(月亮),最终以“玉阶,眦望”的动作和“泪,尽”的结局收尾,情感层层递进,从含蓄的愁绪到浓烈的思念,再到绝望的空寂,余味悠长。
语言风格上,多用短句、对仗,如“随风飞却,随水流散”“寄月塞北,寄月戍边”,节奏明快却又带着顿挫感,与内心起伏的情感相契合,寥寥数语便将女子的痴情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弄巧儿·芳心泪》创作于2006年10月9日,是当代诗人玄之的作品。从诗歌内容来看,当是诗人借深闺女子的视角创作,可能是为了抒发对远方亲友(尤其可能是戍边之人)的深切思念。作品中“塞北”“戍边”等词汇指向边境地区,暗示思念的对象或许在边疆驻守,而“寄月”“眦望”等行为则体现了相隔遥远、难以相见的无奈,整体背景蕴含着离别后的牵挂与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