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蒋士铨的《南池杜少陵祠堂》,这首诗是诗人拜谒杜甫祠堂时写的,核心是通过追忆杜甫的一生,表达对这位“诗圣”的崇敬与感慨。首先,我们先理清诗歌的脉络:
开头第一联,诗人就打破了我们对杜甫的常规认知——他说“先生不仅是诗人”,那杜甫还是什么呢?是“薄宦沉沦稷契身”,意思是即便杜甫一辈子当官不顺、漂泊失意,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像稷、契那样辅佐君王、安定天下的大抱负。这一联直接把杜甫的“格局”打开了,不只是个写诗的,更是个有治国理想的人。
接着看第二联,“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这一联讲的是杜甫的经历和行动:在安史之乱那样的乱世里,大家都在逃难,杜甫却独自为国家担忧;他一辈子漂泊,从年轻到年老,都在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悲痛和呐喊——高兴了就歌,难过了就哭,这些情感都藏在他的诗里,也藏在他漂泊的风尘中。这里的“独”字很关键,突出了杜甫的孤高和执着,别人可能只顾自己,他却始终想着国家。
然后是第三联,“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这一联是对比,一边说杜甫当年多不容易——那些地方上的权贵和他们的手下,还因为杜甫太正直、太有才华而猜忌他、排挤他;另一边又说,没关系,杜甫写的文章是“信史”,就像真实的史书一样,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这种“真”是永远不会被掩盖的。这既是对杜甫遭遇的同情,也是对他作品价值的最高肯定。
最后一联,“一饭何曾忘君父,可怜儒士作忠臣”,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饭不忘”就是哪怕吃一顿饭的时间,杜甫都没忘记君主和国家,这体现了他刻在骨子里的忠君爱国;“可怜儒士作忠臣”里的“可怜”不是“可怜兮兮”的意思,而是“可敬、可叹”,说杜甫作为一个读书人,最终活成了忠臣的样子,这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也饱含着蒋士铨对杜甫的深深崇敬。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在写杜甫,也是蒋士铨借杜甫表达自己的理想——作为文人,不管境遇如何,都要心系家国、坚守道义。而我们通过这首诗,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诗圣”背后,那个“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伟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