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我们也是三生有缘的影子,一同聆听寺院的钟声。 在海外挑灯夜读,拔剑的豪情却在梦魂之中。 雪色让人忘却恩怨,诗句的声音打破苦闷与空虚。 明日宾客满座,又有谁会提起去年的踪迹。
这首诗通过除夕夜与友人共读诗篇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象,如“三生影”“一杵钟”“苦空”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拔剑梦魂中”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整首诗在宁静与激昂、出世与入世之间形成张力,展现了龚自珍复杂的思想情感。诗歌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寓意深刻,是龚自珍诗歌中的佳作。
这首诗以佛道思想为基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首联“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点明与友人的缘分,也暗含对命运的思考。颔联“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展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既有隐逸之思,又有壮志未酬的豪情。颈联“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以雪和诗象征超脱与解脱。尾联“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则流露出对世事变幻的无奈。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龚自珍诗歌的独特风格。
这首诗作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除夕,龚自珍与友人彭同年同宿道观中。彭拿出平生所作的诗篇,龚自珍读后有感而发。当时龚自珍仕途不顺,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超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