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生养儿子不必教他识文断字,斗鸡赛马的本事远胜过苦读诗书。贾家的小儿年仅十三岁,享有的富贵荣华世代难及。他能使斗鸡以金距定胜负,身着白罗绣衫跟随在华丽车驾后。父亲死在千里外的长安,官府差人沿途拉纤送丧车。
1. 唐代斗鸡文化:玄宗设"鸡坊"养斗鸡千余,开"以伎邀宠"之风 2. 贾昌现象:《东城老父传》载其"衣食荣华,效于王者" 3. 民谣特征:口语化表达、社会批判性、流行传播性 4. 历史背景:开元后期奢靡之风盛行,埋下安史之乱隐患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个维度: 1. 社会批判性: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整个统治集团的腐化 2. 艺术表现力:白描手法中暗含"荣华"与"丧车"的生死对照 3. 文学史意义:补充了正史未载的民间视角,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形成批判合流 教学建议可结合陈鸿《东城老父传》拓展唐代斗鸡文化的社会影响。
全诗以夸张对比手法揭露社会畸形:首联直斥"斗鸡胜读书"的价值颠倒;中四句极写贾昌的僭越荣宠;尾联"父死"二句通过丧仪特权完成对统治集团的致命讽刺。语言俚俗却力透纸背,堪称唐代讽刺民谣的典范,与李白"路逢斗鸡者"诗形成互文。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针对当时"斗鸡小儿"贾昌因驯鸡得宠而获封"神鸡童"的社会现象。玄宗沉迷斗鸡,贾昌凭借驯鸡技艺平步青云,甚至其父丧事享官府仪仗,引发民间对"技艺取仕"和特权阶层的尖锐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