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赠王桂阳》是吴均向位高权重者表达心迹、以求引荐的作品,但其艺术价值远超一般的干谒诗。
讲解要点如下:
1.托物言志的手法:全诗的核心是借助松树这一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品格。不直接陈述,而是通过描绘松树的生长过程,使情感和抱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刻、形象。
2.鲜明的对比:诗歌中存在多组对比。一是松树“数寸”之微与“数千尺”之巨的对比;二是“草所没”的现状与“覆明月”的理想的对比;三是“弱干”“纤茎”的脆弱与“负霜骨”的坚韧内在的对比。这些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情感脉络的推进:诗歌情感由沉郁转向高昂。开头是压抑和不平(被草淹没,不为人知),中间是忧患(可能被摧残忽视),最后则是充满信心的展望和承诺(长成大树,回报知己)。这种情感变化契合了怀才不遇者希望被发掘、重用的心理过程。
4.语言的力度:诗中用词精炼而富有力度,如“没”、“笼云”、“负霜”、“摧残”、“陵忽”、“覆”等,准确传递出环境的严酷、志向的高远和内心的顽强。
5.“为君”的深意:结尾的“为君覆明月”,既是对赠诗对象王桂阳的承诺,表明若得赏识必将回报,也暗含了诗人渴望辅佐明主、成就一番事业的政治理想,使诗歌境界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