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并细腰身。
时样宫妆一样新。
曲项胡琴鱼尾拨,离人。
入寒弦声水上闻。
天碧染衣巾。
血色轻罗碎摺裙。
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
暗折双花借小春。
两位女子并肩而立,腰肢纤细。 穿着时下流行的宫妆,一样崭新。 弯曲的胡琴颈,鱼尾般的拨子,琴声让离人伤感。 凄寒的弦音在水面上飘荡。 天蓝色的衣巾映衬着她们, 轻罗红裙如血,褶皱细碎。 百花已随霜女(秋霜)的妒忌凋零, 东君(春神)却暗中折下双花,借来微弱的春意。
此词需注意三重对比:一是琴女鲜活形象与萧瑟秋景的对比,二是血色罗裙的热烈与天碧衣巾的冷寂的色彩对比,三是霜女摧花与东君借春的神话意象对比。张先通过这些手法,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对美的惊艳、对离别的怅惘、对生命短暂的喟叹——层层递进,最终落在“借小春”的微妙希望上,体现宋词“含蓄深婉”的审美特质。
全词以“双花”为意象核心:上阕写琴女形貌与琴声,“曲项”“鱼尾拨”以物喻形,“入寒弦声水上闻”将听觉化为视觉寒意;下阕转写服饰与时节,“血色轻罗”与“天碧”形成强烈色彩对比,末句“暗折双花借小春”既点明琴女二人,又以神话意象(东君)赋予凋零中的刹那温存。张先善用通感与隐喻,在送别题材中独出新意。
此词为张先送客时所作,客途经余溪,偶遇两位名为“天隐”“二玉”的女子弹奏胡琴。时值深秋,百花凋零,琴声凄婉,触动词人离愁。张先以细腻笔触描绘女子形象与琴音,并借“东君折花”暗喻对美好易逝的感慨,反映宋代文人宴游送别时的典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