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令(次子瞻韵送元素内翰
定风波令(次子瞻韵送元素内翰
张先 〔宋代〕
浴殿词臣亦议兵。
禁中颇牧党羌平。
诏卷促归难自缓。
溪馆。
彩花千数酒泉情。
春草未青秋叶暮。
□去。
一家行色万家情。
可恨黄莺相识晚。
望断。
湖边亭上不闻声。
写花
写湖
写草
闻声
写酒
古诗译文
浴殿中的词臣也在议论军事。宫廷中的将领平定了羌人的叛乱。诏书催促(元素内翰)回朝,难以再延迟。溪边的馆舍。千万朵彩花寄托着酒泉般的深情。春草还未泛青,秋叶已近凋零。(他)就此离去。一家的行色牵动着万家情感。可恨与黄莺相识太晚。极目远望,湖边亭上再也听不到(友人的)声音。
展开
知识点
1. 词牌名:《定风波令》是词牌《定风波》的一种体式。 2. 次韵:作旧体诗词方式之一,亦称步韵,即依照所和诗词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填词。 3. 人物关系:张先(作者)、苏轼(子瞻,原韵作者)、杨绘(元素内翰,送别对象)。 4. 官职:“内翰”是宋代对翰林学士的别称。 5. 历史典故:“禁中颇牧”化用战国名将廉颇、李牧的典故,用以称赞朝中将领。 6. 意象运用:“春草”“秋叶”“黄莺”“湖边亭”等意象共同营造了离别的意境。
展开
古诗注解
浴殿
:指皇宫中的宫殿。
词臣
: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
禁中颇牧
:禁中,皇宫内。颇牧,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李牧的并称,此处喻指朝中良将。
党羌
:指羌族部落。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党,此处或指部落。
诏卷
:皇帝的诏书。
溪馆
:溪水边的馆舍。
酒泉情
:酒泉,地名,亦暗含饮酒尽欢之意。此处指深厚的情谊。
行色
:出行时的神态、情景。
望断
:望到极远处,直到看不见。
展开
讲解
这首词围绕“送别”主题展开。讲解时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首先,理解标题中“次子瞻韵”的含义,明确这是一首次韵唱和之作。其次,解析上阕如何通过“议兵”“平羌”“诏归”等事件勾勒出送别对象的身份和才能,以及离别的原因。再次,分析下阕景物描写(如“春草未青秋叶暮”)对烘托离别情绪的积极作用。最后,品味词中关键句,如“一家行色万家情”的夸张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以及结尾处通过听觉(“不闻声”)来写视觉(“望断”)所传递的深沉别绪。整体上,这首词展现了宋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以词赠别的文学风尚。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送别词构思巧妙,情感深挚。上阕开篇即以“浴殿词臣亦议兵”点明友人作为文臣却参与军国大事的背景,用“禁中颇牧”赞其将帅之才。“诏卷促归”写出离别之由,“溪馆”“彩花”则暗含钱别场景。下阕笔锋转向景物,“春草未青秋叶暮”以春秋时序交织渲染出苍茫的离别氛围。“一家行色万家情”一句,将个人离别之情升华至万家牵挂的层面,意境开阔。结尾以“黄莺相识晚”“亭上不闻声”含蓄表达相识恨晚、别后寂寥的怅惘之情,余韵悠长。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展现了张先词婉约深情的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词是宋代词人张先所作,题为“次子瞻韵送元素内翰”。“子瞻”即苏轼,“元素”指杨绘(字元素),时任翰林学士(内翰)。这是一首次韵(按照原诗韵脚和次序)唱和苏轼之作,为送别杨绘而写。杨绘因朝中事务(可能涉及边事)被诏令回京,张先作此词赠别,表达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才能的赞赏。
展开
作者信息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古诗数量:
345
名句数量:
919
作者其他古诗
1
天仙子
1.1万阅读
2
天仙子
1.1万阅读
3
木兰花
1.1万阅读
4
青门引
1万阅读
5
生查子
1万阅读
6
千秋岁
1万阅读
7
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1万阅读
8
菩萨蛮
1万阅读
9
一丛花令
1万阅读
10
江南柳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