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苍梧谣
苍梧谣
蔡伸 〔宋代〕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写人
古诗译文
天啊!请不要让这圆圆的月亮照着我这客居他乡的人难以入眠。我心爱的那个人如今身在何方?只有月宫中桂树的影子,依旧那么婀娜多姿、空自美丽。
展开
知识点
词牌“十六字令”的格律特点:全词共十六字,三平韵。句式结构为“一、七、三、五”。即首句1字,第二句7字,第三句3字,第四句5字。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 often 象征着思念、团圆、孤独、高洁等。此词中的“圆蟾”即圆月,是触发词人思乡怀人之情的媒介。 诗歌中的对写手法:后两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借问“人何在”,并描写桂影的“自婵娟”,仿佛在埋怨对方的缺席与月的无情,这是一种委婉深曲的抒情手法。
展开
古诗注解
苍梧谣:
词牌名,又名“十六字令”,因全词共十六字而得名。
圆蟾:
圆月。蟾,蟾蜍,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常以“蟾”代指月亮。
客眠:
客居他乡之人的睡眠。
桂影:
指月影。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
婵娟:
姿态美好貌,这里形容桂影的曼妙形态。
展开
讲解
这首小令虽然短小,但情感饱满,构思精巧。讲解时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分析开篇“天”字的妙处,它既指天空,也是一声强烈的感叹,有呼天抢地之效。其次,理解“圆蟾”这个意象的双重作用,它既是自然景物,也是勾起离愁的符号。再次,品味“休使”二字所表达的无奈与祈求的复杂心理。最后,重点赏析结尾两句,“人何在”是直抒胸臆的急切追问,而“桂影自婵娟”则是以景结情,用月亮永恒的美景反衬人世的缺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无尽的思念与哀愁弥漫在字里行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展开
古诗赏析
此词是十六字令中的佳作。首字“天”突兀而起,一声慨叹,奠定了全词苍凉的感情基调。第二句“休使圆蟾照客眠”是向天公发出的恳求,请求不要让圆月照亮客居之人的睡眠,因为月圆人未圆,皎洁的月光只会加深游子的孤独与愁苦。后两句“人何在,桂影自婵娟”由景入情,发出深沉的叩问:思念的人在哪里呢?只有月中的桂树影子,依旧那么美好。以月中桂影的永恒美好,反衬出人世间的离别无常和自身境遇的孤寂,意境深邃,余韵悠长。全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含蓄隽永。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蔡伸的作品。蔡伸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变迁。词中抒发了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深切的家国之思或思念亲人之情。月圆之夜最易引发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词人借助对明月的呼告,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孤寂的情怀和无法团聚的哀伤。
展开
作者信息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存词175首。
古诗数量:
219
名句数量:
518
作者其他古诗
1
水调歌头
1万阅读
2
苍梧谣
1万阅读
3
长相思
1万阅读
4
上阳春
1万阅读
5
苍梧谣
1万阅读
6
苏武慢
1万阅读
7
柳梢青
1万阅读
8
一剪梅
1万阅读
9
水调歌头
1万阅读
10
忆瑶姬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