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木蝉初噪,淡烟梅半黄。
睡起傍檐隙,墙梢挂斜阳。
鱼跃浮萍破处,碎影颠倒垂杨。
晚庭谁与追凉。
清风散荷香。
望极霞散绮,坐待月侵廊。
调冰荐饮,全胜河朔飞觞。
渐参横斗转,怀人未寝,别来偏觉今夜长。
茂密的树林中蝉鸣刚刚响起,淡淡的烟雾里梅花半已泛黄。 睡醒后靠近屋檐的缝隙张望,看见墙头挂着西斜的太阳。 鱼儿跃出水面撞破浮萍之处,破碎的光影倒映在垂杨枝上。 傍晚的庭院里谁能与我一同乘凉?只有清风送来荷花的芬芳。 极目远眺晚霞如散开的绮罗,静坐等待月光渐渐洒满回廊。 调制冰水奉上饮品,这滋味全然胜过河朔地区传杯飞觞的豪饮。 渐渐参星横斜北斗转向,怀念着友人难以入眠,分别之后偏偏觉得今夜格外漫长。
这首《红林檎近》是袁去华的一首优美的夏日怀人词。讲解时可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结构脉络:词作按时间顺序展开,从午后黄昏(蝉噪、斜阳)写到傍晚(追凉、霞绮),再至入夜(月侵廊、调饮),最后到深夜(参横斗转、怀人未寝),线索清晰。
景物描写:词人善于捕捉细节,如“鱼跃浮萍破处,碎影颠倒垂杨”,将瞬间的动态与静态的倒影结合,画面感极强,体现了观察的细致和笔触的灵动。
情感抒发:情感由隐至显。上片“谁与追凉”已露孤寂端倪,下片“坐待月侵廊”显其无聊等待,至结尾“怀人未寝”、“今夜长”则直接将深切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语言特色:语言清丽自然,不事雕琢。如“清风散荷香”、“月侵廊”等句,用词精准,意境优美。同时巧妙化用前人诗句(“霞散绮”),增添了文化内涵。
主旨理解:全词通过对夏夜清幽景色的描绘,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表达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趣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描绘了从黄昏到深夜的景色与词人的心绪变化。上片起始于“蝉噪”、“梅黄”,点明夏末秋初的时令,随后以“睡起”引出所见:斜阳、鱼跃、萍破、杨影,画面动静结合,层次丰富。“晚庭谁与追凉”一句,巧妙转折,由景入情,引出孤独之感,唯有“清风散荷香”相伴,意境清幽而微含寂寥。下片写夜幕降临,“霞散绮”、“月侵廊”,景色由热烈转为静谧清冷。“调冰荐饮”的生活细节,体现了宋人的雅致,并以“全胜河朔飞觞”表明其清雅胜过豪饮的志趣。结尾“渐参横斗转”暗示夜已深沉,“怀人未寝”直抒胸臆,“别来偏觉今夜长”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因思念而觉时光漫长的深切情感。全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婉转自然,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是袁去华词作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
此词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从词中“晚庭追凉”、“调冰饮”、“怀人未寝”等内容来看,应是袁去华于某个夏秋之交的傍晚,独自在庭院纳凉,因景生情,思念远方友人而作。词人通过细腻描绘夏日黄昏到深夜的景色变化,抒发了闲适之中夹杂着淡淡孤寂与深切怀人之情,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