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一离开便是万里之遥,心中明白再也无法归还。崖州究竟在何方?此生只能硬闯鬼门关。
此诗需注意三重解读维度:地理上展现唐代岭南开发的险阻;政治上反映中唐"两税法"改革引发的激烈党争;文学上继承屈原"过鬼门而骋望"的贬谪书写传统。杨炎作为财政改革主导者,其悲剧命运使这首诗成为理解唐代经济改革与士人命运的重要文本。诗中"生度"二字尤具震撼力,暗示活着穿过鬼门关比死亡更痛苦,这种"生不如死"的表述在贬谪诗中极为罕见。
全诗以数字"一"与"千"的强烈对比开篇,凸显空间之远与绝望之深。后两句用"何处"的迷茫追问与"生度"的残酷现实形成张力,将贬谪文人面对政治迫害的无力感推向极致。鬼门关既是地理险隘,更是政治绞肉机的象征,短短20字浓缩了唐代党争的血腥与文人的悲剧命运。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杨炎因政治斗争被贬崖州司马,途中经鬼门关(今广西北流市附近)。唐代贬谪崖州者多死于途中,杨炎自知生还无望,以悲怆之笔写下这首绝命诗,后果然在途中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