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暮春时节告别故乡的树木,黄昏时分停泊在低矮的渡口楼边。 想起伯夷曾隐居首阳山,我想前往却无轻舟可渡。 于是登上潼关城楼远望,俯瞰脚下奔流的黄河。 自从巨灵神劈开华山以来,这片土地已历经千万年的血雨腥风。 潘岳曾在此写下《西征赋》,曹操也曾在此施展赫赫战谋。 河岸上承载着无数往事,凄凉的氛围弥漫着整个空旷的沙洲。
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层面:首先,把握"望"字的枢纽作用,由实景眺望引发历史联想;其次,理解典故的深层含义,如伯夷象征气节,曹操暗示权谋;最后,体会时空转换的艺术,从暮春黄昏到千万年历史,从个人行旅到民族记忆。教学时可对比李白的豪放怀古诗,突出岑参诗中的沉郁特质,并联系杜甫同期作品,理解安史之乱后诗人的普遍心态变化。
全诗以时空交织的手法展开:前四句写眼前景与个人羁旅,中四句转入地理历史的宏大叙事,后四句通过历史典故深化主题。诗人将个人漂泊之感与历史沧桑之叹完美结合,"流血千万秋"一句尤为震撼,暗示战争循环往复的悲剧。结尾"凄凉满空洲"的意象,既写实景又寓历史虚无之感,体现盛唐边塞诗向中唐感伤诗风的过渡特征。
此诗作于岑参从安西都护府东归途中。诗人途经潼关,面对黄河险关,联想到历史上在此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触发了怀古之情。当时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使诗人对历史兴亡产生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