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
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
蜀人竞祈恩,捧酒仍击鼓。
龙女从何处而来?她乘着风雨降临人间。 祠堂掩映在青翠的树林下,仿佛能听到她轻声细语。 蜀地的百姓争相祈求恩泽,捧着美酒,击鼓祭祀。
此诗可分层解读:表层是民俗记录,中层是神话想象,深层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首联设问制造悬念,中联用"宛宛"将虚无缥缈的神明具象化,尾联的喧闹场景与中联的静谧形成张力。诗人未直接抒情,但通过"竞祈恩"的群体行为,暗示百姓对自然的敬畏。艺术上,短短六句包含空间转换(天界-祠堂-人间)、虚实相生(龙女虚写,祭祀实写),体现岑参"语奇体峻"的诗风。
全诗以问答开篇,营造神秘意境。"乘风雨"三字既写龙女降临之态,又暗喻其司雨职能。后两句通过"青林""相语"的视听结合,将静态祠堂动态化。末二句聚焦民俗场面,"竞""仍"二字生动表现民众虔诚。岑参以简练笔墨,将神话传说与人间烟火巧妙融合,展现盛唐边塞诗人对民间文化的独特观照。
此诗作于岑参任职蜀地期间。唐代巴蜀地区多祀龙神,民间盛行祈雨风俗。诗人通过描绘龙女祠的祭祀场景,既记录地方民俗,又以空灵笔触展现神话色彩,隐含对风调雨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