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
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
故人高卧黎阳县,一别三年不相见。
邑中雨雪偏著时,隔河东郡人遥羡。
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
城上望乡应不见,朝来好是懒登楼。
黎阳城南的雪花正纷飞,黎阳渡口的人还未归来。 河边的酒家可以暂住,店主的小女儿能缝补衣裳。 老友在黎阳县高卧隐居,一别三年未曾相见。 城中雨雪总是下得及时,对岸东郡的人只能遥望羡慕。 邺都只剩古时的荒丘,漳河水依旧如往日流淌。 站在城头望不见故乡,清晨也懒得登楼远眺。
此诗核心在"隔"与"连"的辩证:地理上隔河相望却难归,时间上古今相连而人事已非。艺术特色有三:一是白描手法,"能缝衣"等细节生动传神;二是时空跳跃,从眼前雪景到历史沧桑自然过渡;三是双重情感,表面写友情,深层流露对功名倦怠。理解时需注意"黎阳-东郡-邺都"的地理轴线,这条线索串联起个人际遇与历史沉思,最终在"懒登楼"的肢体语言中完成情感升华。
全诗以雪景起兴,通过空间转换展现三层意境:首四句写客舍场景,酒家小女的细节充满生活气息;中四句转入对友人的思念,雨雪意象烘托惆怅;末四句以邺都兴衰作结,漳水长流反衬物是人非。艺术上采用对比手法("古时丘"与"旧日流"),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沉历史感慨。"懒登楼"的倦态,正是诗人对仕途奔波疲惫心理的微妙折射。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岑参赴安西任职途中经黎阳所作。时值寒冬,诗人滞留渡口,投宿酒家时触景生情。诗中"故人高卧黎阳县"指狄姓友人时任黎阳县令,二人久别未逢。结合"一别三年""城上望乡"等句,透露出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与对友情的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