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蒋捷 〔宋朝〕

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深秋的巷子里开满了黄色的菊花,红色的枫叶低垂在窗沿,一片凄凉的秋声四处弥漫。

豆子般的雨点落下,中间夹杂着呼啸的风声。

稀疏的更鼓声敲了二十五下,丽谯门上的更声畅通无阻地传来。

老朋友都在远方,试问是谁在摇动玉佩,那是屋檐下的风铃在响吗?彩色的号角声吹得月亮西沉,渐渐听到连营的战马骚动起来,四面传来胡笳的声音。

邻居家的灯光闪烁不定,灯前还传来捣衣的砧声。

知道蟋蟀整夜都在诉说着愁苦,那细碎的哝哝声里,包含了多少忧愁!可愁苦还没诉说完,却把一半分给了南飞的雁声。

1.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清新峻拔,有《竹山词》传世。

2. 《声声慢》是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上下片各五仄韵,多用以抒发凄苦之情。

3. 古代计时单位“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每更又分五点,“二十五点”即五更结束,天快亮时。

4. 词中“砧声”常与思妇、游子相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多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5. 胡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其声音悲凉,在诗词中常用来烘托边塞的苍凉或战乱的凄惨氛围。

  • 黄花:指菊花。
  • 豆雨:形容雨点细小如豆。
  •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此处指更声稀疏。
  • 丽谯:华丽的高楼,此处指谯楼,即鼓楼。
  • 玉佩:古人佩戴的玉制饰品,行走时会发出声响。
  • 彩角:彩色的军中号角。
  • 连营:连绵的军营。
  • 笳声:胡笳声,一种古代少数民族的乐器,其声悲凉。
  • 砧声:捣衣声,古人捣衣多在夜晚,故常与思乡、愁绪相关。
  • 蛩声:蟋蟀的叫声。
  • 雁声:大雁的叫声,大雁南飞常引发游子思乡之情。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词,它围绕“秋声”展开,通过对秋夜各种声音的描写,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开篇描绘了深巷黄花、低窗红叶的景象,“凄凉一片秋声”直接点出了秋夜的氛围。

接着,词人依次写了豆雨夹带风声、稀疏的更声、檐底的铃声,这些声音从自然到人为,层层深入,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故人远”一句,将情感由景转向人,流露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而后,彩角声、马动声、笳声的出现,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存在战乱,这让词人的愁绪又添了一层对时局的忧虑。邻居的灯光与砧声,则从侧面反映出有人在深夜捣衣,或许也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与词人的情感形成呼应。

最后,词人将目光投向了蟋蟀和大雁,它们的声音仿佛也在诉说着愁苦,词人把自己的愁绪寄托在这些景物和声音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凄凉与无奈。理解这首词,要结合蒋捷所处的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家国之痛与个人身世之悲。

这首词以“秋声”为线索,巧妙地将多种声音串联起来,营造出凄凉悲切的意境。开篇“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点明时节与环境,奠定了全词悲凉的基调。

词中列举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马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多种声音,这些声音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渲染了秋夜的萧瑟与词人内心的愁苦。如“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细小的雨声与呼啸的风声交织,更显环境的凄清;“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则由自然之声转向战乱相关的声音,暗示了时代的动荡。

词人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与声音之中,“故人远”点明了思乡念亲之情,而各种声音仿佛都在诉说着愁苦,“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更是将蟋蟀与大雁也赋予了人的情感,使愁绪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全词以声写情,情景交融,将词人在乱世中的凄凉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著述。这首《声声慢》当作于宋亡之后,当时社会动荡,山河破碎,词人饱经离乱之苦。词中通过对秋夜各种声音的细致描绘,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乱世的悲叹。在那个家国沦丧的时代,词人内心的凄凉与愁苦无处排遣,便将满腔情愫融入到对秋声的刻画之中。

作者信息
蒋捷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遁迹不仕。元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兆」交荐其才,卒不就。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词「练字精深,调音谐畅,为倚声家之榘矱」。周济《介荐斋论词杂著》云:「竹山薄有才情,未窥雅操。」冯煦《蒿庵论词》亦云:「其全集中,实多有可议者。」刘熙载《艺概》卷四则云:「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彦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他平生著述,以义理为主,著有《小学详断》。词作多抒写家国之思、河山之恸。但不是正面直接地反映,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塑造一些落寞愁苦的意象,其中寄寓着怀恋故国的一片深情。内容比较宽泛,风格或沉郁悲凉,或潇洒疏俊。语言精于冶炼,有的明白如话,有的尖新动人。应是卓然独立于辛、姜二派之外的杰出词人。其代表作首推《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高度概括了作者少年、壮年、晚年三个时期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人生三部曲,反映了宋末元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具有丰富的内涵。《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特别是其中写舟过吴江时,「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以及结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人们广为传诵。蒋捷不光是炼字精深,语多创获,还在词体上有所创新。《贺新郎·兵后寓吴》是词史上独创一格的叙事词。

古诗数量:192名句数量: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