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深秋的巷子里开满了黄色的菊花,红色的枫叶低垂在窗沿,一片凄凉的秋声四处弥漫。
豆子般的雨点落下,中间夹杂着呼啸的风声。
稀疏的更鼓声敲了二十五下,丽谯门上的更声畅通无阻地传来。
老朋友都在远方,试问是谁在摇动玉佩,那是屋檐下的风铃在响吗?彩色的号角声吹得月亮西沉,渐渐听到连营的战马骚动起来,四面传来胡笳的声音。
邻居家的灯光闪烁不定,灯前还传来捣衣的砧声。
知道蟋蟀整夜都在诉说着愁苦,那细碎的哝哝声里,包含了多少忧愁!可愁苦还没诉说完,却把一半分给了南飞的雁声。
1.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清新峻拔,有《竹山词》传世。
2. 《声声慢》是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上下片各五仄韵,多用以抒发凄苦之情。
3. 古代计时单位“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每更又分五点,“二十五点”即五更结束,天快亮时。
4. 词中“砧声”常与思妇、游子相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多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5. 胡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其声音悲凉,在诗词中常用来烘托边塞的苍凉或战乱的凄惨氛围。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词,它围绕“秋声”展开,通过对秋夜各种声音的描写,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开篇描绘了深巷黄花、低窗红叶的景象,“凄凉一片秋声”直接点出了秋夜的氛围。
接着,词人依次写了豆雨夹带风声、稀疏的更声、檐底的铃声,这些声音从自然到人为,层层深入,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故人远”一句,将情感由景转向人,流露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而后,彩角声、马动声、笳声的出现,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存在战乱,这让词人的愁绪又添了一层对时局的忧虑。邻居的灯光与砧声,则从侧面反映出有人在深夜捣衣,或许也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与词人的情感形成呼应。
最后,词人将目光投向了蟋蟀和大雁,它们的声音仿佛也在诉说着愁苦,词人把自己的愁绪寄托在这些景物和声音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凄凉与无奈。理解这首词,要结合蒋捷所处的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家国之痛与个人身世之悲。
这首词以“秋声”为线索,巧妙地将多种声音串联起来,营造出凄凉悲切的意境。开篇“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点明时节与环境,奠定了全词悲凉的基调。
词中列举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马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多种声音,这些声音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渲染了秋夜的萧瑟与词人内心的愁苦。如“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细小的雨声与呼啸的风声交织,更显环境的凄清;“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则由自然之声转向战乱相关的声音,暗示了时代的动荡。
词人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与声音之中,“故人远”点明了思乡念亲之情,而各种声音仿佛都在诉说着愁苦,“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更是将蟋蟀与大雁也赋予了人的情感,使愁绪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全词以声写情,情景交融,将词人在乱世中的凄凉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著述。这首《声声慢》当作于宋亡之后,当时社会动荡,山河破碎,词人饱经离乱之苦。词中通过对秋夜各种声音的细致描绘,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乱世的悲叹。在那个家国沦丧的时代,词人内心的凄凉与愁苦无处排遣,便将满腔情愫融入到对秋声的刻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