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秋

夏清男 〔当代〕

我的家乡(四)乡秋叶黄疏,稻黄熟,莲败荷残百木枯,群雁南飞声声促。

山泉清,晴空净,月华如练隐群星,儿童急走扑流萤。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的家乡(其四)

乡村的秋天,树叶变黄稀疏,稻谷金黄成熟,莲花凋谢荷叶残败,各种树木枯萎,一群群大雁向南方飞去,鸣声急促。

山间的泉水清澈,晴朗的天空明净,月光像白色的丝绸一样,隐藏了众多的星星,孩子们奔跑着去捕捉飞动的萤火虫。

1. 意象:诗中运用了“叶黄疏”“稻黄熟”“莲败荷残”“群雁南飞”“山泉”“晴空”“月华”“流萤”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秋天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它们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秋天的特色。

2. 动静结合:前半部分描绘的“群雁南飞声声促”是动态景象,后半部分“山泉清,晴空净,月华如练隐群星”是静态景象,而“儿童急走扑流萤”又转为动态,动静结合使诗歌画面更富变化。

3. 感官描写:诗中既有视觉描写,如“叶黄疏”“稻黄熟”“月华如练”等,也有听觉描写,如“群雁南飞声声促”,多种感官描写相结合,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乡村秋天的氛围。

  • :稀疏,指树叶因秋天到来而变得稀少。
  • :成熟,这里指稻谷成熟。
  • 莲败荷残:莲花凋谢,荷叶枯萎,描绘秋天荷塘的景象。
  • 百木枯:各种树木枯萎,体现秋日的萧瑟。
  • 群雁南飞:大雁成群向南方迁徙,这是秋天常见的景象。
  • 声声促:大雁的鸣叫声急促,似乎在催促同伴赶路。
  • 山泉清:山间的泉水清澈见底。
  • 晴空净:晴朗的天空洁净无云。
  • 月华如练:月光像白色的丝绸一样洁白明亮。练,指白色的丝绸。
  • 隐群星:月光皎洁,使得星星的光芒被掩盖。
  • 急走:快速奔跑。
  • 扑流萤:捕捉飞动的萤火虫。

《乡秋》是一首描绘乡村秋日风光的佳作。我们先来整体读一下这首诗,感受它所营造的氛围。

诗的开头“乡秋叶黄疏,稻黄熟”,直接点出了地点是乡村,季节是秋天,通过“叶黄疏”和“稻黄熟”,让我们立刻想到秋天树叶凋零、稻谷丰收的景象。接着“莲败荷残百木枯”,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莲花凋谢、荷叶残败、树木枯萎,这些都是秋天万物凋零的体现。而“群雁南飞声声促”,则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大雁南飞时急促的叫声,它们要去往温暖的南方过冬了。

再看后半部分,“山泉清,晴空净”,写出了秋天乡村的纯净,泉水清澈,天空洁净。“月华如练隐群星”,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白色的丝绸,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因为月光太亮,星星都好像被隐藏起来了。最后“儿童急走扑流萤”,描绘了孩子们在夜晚追逐萤火虫的欢乐场景,给宁静的秋夜增添了无限生机。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乡村秋天的美丽画卷,既有秋日的萧瑟,又有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中运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秋天的景象,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前两句“乡秋叶黄疏,稻黄熟,莲败荷残百木枯,群雁南飞声声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展现了秋日乡村的萧瑟与丰收并存的景象。树叶变黄稀疏、稻谷成熟、莲荷残败、树木枯萎,这些都是秋天的典型特征,而群雁南飞的急促鸣声,更增添了秋日的动态感。

后两句“山泉清,晴空净,月华如练隐群星,儿童急走扑流萤”,则描绘了秋日夜晚的宁静与生机。清澈的山泉、明净的天空、皎洁的月光,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而孩子们奔跑着捕捉萤火虫的场景,又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活泼的气息,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选取的意象都是乡村秋天常见的事物,却营造出了浓厚的秋日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秋日风光的喜爱之情。

这首《乡秋》是当代诗人夏清男所作的“我的家乡”系列诗作之四。从诗中描绘的乡村秋景来看,诗人可能是在秋日回到家乡,被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所触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家乡秋天的典型景象,寄寓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作者信息
夏清男

夏清男(1986——),原名夏亮亮,笔名清男,祖籍山东威海。自小爱好古文诗词对联等古代文学。初中时,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搜寻背诵诗词中的千古名句。高中时,对古文产生浓厚兴趣,对古代文学的理解更深一层。现今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刚入大学时开始拾笔试写诗词,至今作品百余篇,多为自己生活情感的宣泄,多次参加征文大赛获奖,部分作品在《理工青年》校报上发表。

古诗数量:11名句数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