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谭嗣同的《除夕感怀》(编号4153)。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谭嗣同生活在清末,那是一个国家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时代,他本人不仅是诗人,更是维新变法的勇士,所以他的诗里,从来都不只有个人的小情小绪,更多的是家国天下的大情怀。
先看诗的开头,诗人说自己过去写过很多除夕诗,都是在漂泊途中随便写的,后来还把诗稿撕了,和马粪、尘土一起朽掉。这看似是说对旧作不满意,其实背后藏着他漂泊生活的无奈——除夕本应回家团圆,他却只能在“风雪羁旅”中度过,这种无奈让他觉得旧作“无价值”。接着,他看到友人饶君的诗,想起了写给兄长的旧诗,“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这里用“鹡原”的典故,说明他和兄长感情很深,但“风景不殊,幽明顿隔”,现在兄长不在了,这种阴阳相隔的痛,在除夕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会更加强烈。
再看后半部分,诗人把目光从个人情感转向了时局。“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除夕喝腊酒迎新年,本是习俗,但“昏昏”两个字,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沉闷、昏暗——大家好像都在浑浑噩噩中迎接新年,却没人看到国家的危机。“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这里用了两个典故,羲仲迎接春日,本是太平的象征,可现在的天下,却像共工撞坏了天一样残破,这是谭嗣同对清末动荡时局的直接批判。
然后是诗人的志向,“桐待凤鸣心不死”,梧桐等凤凰来栖,诗人等的是什么?是国家的转机,是能施展报国抱负的机会,所以“心不死”;但“泽因龙起腹难坚”,又写出他的忧虑——就算有机会,时局这么乱,自己的信念能不能坚持住?这种矛盾,其实是他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真实感受。最后一句“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特别有力量,他说自己像寒灰一样,可能会消沉,但还好有诗歌这个“兵器”,能在像“火田”一样艰难的时局里抗争。这里的“诗兵”,就是他的武器,他用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爱,对时局的不满,这就是文人的担当。
总结一下,这首诗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个人情感(对兄长的思念、漂泊的无奈),二是时代背景(清末的动荡),三是诗人志向(以诗报国、坚守理想)。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看到谭嗣同的才华,更能看到他作为维新志士的家国情怀。希望大家能记住,好的诗歌,从来都不是只写风花雪月,而是能让人看到一个时代,看到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