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究,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究,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青山昏暗,红日西沉,浩浩荡荡的江水向东奔流。
残余的晚霞像美丽的绸缎般散开,朝着烟波浩渺的水路延伸。
这景象让人忧愁,长安那样遥远,究竟在何处呢?
几点微弱的渔灯,模糊了近处的船坞。
一片客船的船帆低垂,停靠在前面的水浦。
暗暗回想自己的一生,后悔当初被儒生的身份所耽误。
深感人生道路坎坷,归乡的心愿受到阻碍。
皎洁的月光下,令人断魂,千里平野都让人感伤。
奇怪那竹枝歌,一声声满是哀怨,究竟是为谁而愁苦?
猿猴和鸟儿同时啼叫,惊扰了寂静的岛屿。
烛光昏暗,难以入眠,听着渡口报时的鼓声。
1.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风格豪放与婉约并存。
2. “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他们都曾得到苏轼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3. 词牌名“迷神引”,常见于宋代,格律较为严谨,多用来表达哀怨、惆怅等情感。
4. 诗中“长安”代指京城,这种以具体地名代指抽象概念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
5. “阮途穷”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后常用来比喻人生道路坎坷,前途无望。
6. 竹枝歌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多反映民间生活和情感,在唐代就已流行,宋代诗词中也常提及。
《迷神引》是晁补之的一首代表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首先,从结构上看,上片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江景,如青山、红日、大江、余霞等,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随着景象的推移,从远景到近景,渔灯、客帆等元素的加入,逐渐将情感引向漂泊的孤独和对京城的思念。
下片则着重抒情,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一生,“自悔儒冠误”直接表达了对仕途的悔恨。“阮途穷,归心阻”既用典故表现了人生的坎坷,又抒发了归乡不得的无奈。之后,通过素月、平楚、竹枝歌、猿鸟啼等景象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悲伤、哀怨的情感。最后以“烛暗不成眠,听津鼓”收尾,将读者的思绪带入深夜,感受到诗人难以入眠的愁苦。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见所闻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带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同时,典故的运用也为词增添了深度,如“阮途穷”的典故,既简洁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复杂心境,是一首情景俱佳、富有感染力的佳作。理解这首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北宋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首词以写景开篇,“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略带萧瑟的黄昏江景图,奠定了全词哀愁的基调。“余霞散绮,向烟波路”进一步描绘晚霞消散、烟波浩渺的景象,景中含情,引出下文的愁绪。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直接点出愁绪的来源,表达了对京城的思念和对仕途的迷茫。接着描写江上的渔灯、客帆等景象,以景衬情,将漂泊的孤独和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转入对自身经历的感慨,“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道出了诗人对自己选择仕途的悔恨。“觉阮途究,归心阻”则表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和归乡之愿难以实现的无奈。“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以月光下的千里平野为背景,强化了悲伤的氛围。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将听觉融入诗中,民歌的哀怨之声更添愁绪。“猿鸟一时啼,惊岛屿”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不宁。最后“烛暗不成眠,听津鼓”以深夜难眠、聆听津鼓作结,将愁绪延续到深夜,余味无穷。
全词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语言凝练而富有感染力,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这首《迷神引》很可能是他在被贬途中,乘船漂泊江上时所作。当时,诗人远离京城,前途未卜,内心充满了对仕途的失望、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