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神引

晁补之 〔宋朝〕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究,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青山昏暗,红日西沉,浩浩荡荡的江水向东奔流。

残余的晚霞像美丽的绸缎般散开,朝着烟波浩渺的水路延伸。

这景象让人忧愁,长安那样遥远,究竟在何处呢?

几点微弱的渔灯,模糊了近处的船坞。

一片客船的船帆低垂,停靠在前面的水浦。

暗暗回想自己的一生,后悔当初被儒生的身份所耽误。

深感人生道路坎坷,归乡的心愿受到阻碍。

皎洁的月光下,令人断魂,千里平野都让人感伤。

奇怪那竹枝歌,一声声满是哀怨,究竟是为谁而愁苦?

猿猴和鸟儿同时啼叫,惊扰了寂静的岛屿。

烛光昏暗,难以入眠,听着渡口报时的鼓声。

1.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风格豪放与婉约并存。

2. “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他们都曾得到苏轼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3. 词牌名“迷神引”,常见于宋代,格律较为严谨,多用来表达哀怨、惆怅等情感。

4. 诗中“长安”代指京城,这种以具体地名代指抽象概念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

5. “阮途穷”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后常用来比喻人生道路坎坷,前途无望。

6. 竹枝歌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多反映民间生活和情感,在唐代就已流行,宋代诗词中也常提及。

  • 黯黯:昏暗的样子。
  • 大江东注:长江向东奔流。
  • 余霞散绮:残余的晚霞像散开的锦缎。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 烟波路:雾气笼罩的水面与远处的路。
  • 长安:这里代指京城,象征着仕途和理想之地。
  •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 :水边停船的地方。
  • 客帆:指诗人所乘的船。
  • :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 儒冠误:指因读书求仕而耽误了一生。儒冠,古代儒生戴的帽子,代指儒生身份。
  • 阮途穷:出自阮籍的典故,阮籍常驾车独游,走到路的尽头就痛哭而返,这里指人生道路坎坷,前途无望。
  • 归心阻:回家的心思受到阻碍。
  • 断魂:形容极度悲伤。
  • 素月:皎洁的月亮。
  • 平楚:平远的原野。楚,指丛木,平楚即远望时平齐的树木,代指平野。
  • 竹枝歌:一种流行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民歌,多表达哀怨之情。
  • 津鼓:渡口报时的鼓声。

《迷神引》是晁补之的一首代表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首先,从结构上看,上片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江景,如青山、红日、大江、余霞等,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随着景象的推移,从远景到近景,渔灯、客帆等元素的加入,逐渐将情感引向漂泊的孤独和对京城的思念。

下片则着重抒情,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一生,“自悔儒冠误”直接表达了对仕途的悔恨。“阮途穷,归心阻”既用典故表现了人生的坎坷,又抒发了归乡不得的无奈。之后,通过素月、平楚、竹枝歌、猿鸟啼等景象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悲伤、哀怨的情感。最后以“烛暗不成眠,听津鼓”收尾,将读者的思绪带入深夜,感受到诗人难以入眠的愁苦。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见所闻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带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同时,典故的运用也为词增添了深度,如“阮途穷”的典故,既简洁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复杂心境,是一首情景俱佳、富有感染力的佳作。理解这首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北宋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首词以写景开篇,“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略带萧瑟的黄昏江景图,奠定了全词哀愁的基调。“余霞散绮,向烟波路”进一步描绘晚霞消散、烟波浩渺的景象,景中含情,引出下文的愁绪。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直接点出愁绪的来源,表达了对京城的思念和对仕途的迷茫。接着描写江上的渔灯、客帆等景象,以景衬情,将漂泊的孤独和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转入对自身经历的感慨,“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道出了诗人对自己选择仕途的悔恨。“觉阮途究,归心阻”则表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和归乡之愿难以实现的无奈。“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以月光下的千里平野为背景,强化了悲伤的氛围。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将听觉融入诗中,民歌的哀怨之声更添愁绪。“猿鸟一时啼,惊岛屿”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不宁。最后“烛暗不成眠,听津鼓”以深夜难眠、聆听津鼓作结,将愁绪延续到深夜,余味无穷。

全词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语言凝练而富有感染力,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这首《迷神引》很可能是他在被贬途中,乘船漂泊江上时所作。当时,诗人远离京城,前途未卜,内心充满了对仕途的失望、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信息
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古诗数量:885名句数量: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