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战斗者

田间 〔近代〕

在没有灯光没有热气的晚上,我们底敌人来了,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

他们身上裸露着伤疤,他们永远呼吸着仇恨,他们颤抖,在大连,在满洲的野营里,让喝了酒的吃了肉的残忍的总管,用它底刀,嬉戏着──荒芜的生命,饥饿的血……一亲爱的人民!人民,在芦沟桥……在丰台……在这悲剧的种族生活着的南方与北方的地带里,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底枪杀斥醒了…………二是开始了伟大战斗的七月呵!七月,我们起来了。

我们起来了抚摩悲愤的眼睛呀;我们起来了,揉擦红色的脚跟,与黑色的手指呀!我们起来了,在血的农场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着中部,边疆。

经过冰雪,经过烟雾,遥远地遥远地我们呼唤着爱与幸福,自由和解放……七月我们起来了,呼啸的河流呵,叛变的土地呵,爆烈的火焰呵,和应该激动在这凄惨的地上的复活的歌呵!因为我们是生长在中国。

在中国,人民的幼儿需要哺养呀,人民的牲群需要畜牧呀,人民的树木需要砍伐呀,人民的禾麦需要收获呀!在中国,我们怀爱着──五月的麦酒,九月的米粉,十月的燃料,十二月的烟草,从村落底家里从四万万五千万灵魂底幻想的领域里,飘散着祖国的热情,祖国的芬芳。

每天每天,我们要收藏──在自己的大地上纺织着的祖国的白麻祖国的蓝布,…………因为我们要活着,永远地活着,欢喜地活着,在中国。

三我们是伟大的中国底伟大的养子呵!我们曾经在扬子江和黄河底热燥的水流上,摇起捕鱼的木船;我们曾经在乌兰哈达沙土与南部草地的周围,负起着狩猎的器具;强壮的少女,曾经在亚细亚夜间燃烧的篝火底野性的烈焰底左右,靠近纺车,辛勤地纺织着………………我们曾经用筋骨,用脊骨,开扩着──粗鲁的中国。

我们,懒惰吗?犯罪吗?我们,没有生活的权利,与自由的法律吗?为什么──亲爱的人民,不能宽敞地活下去,平安地活下去呢!四伟大的祖国,悲剧的日子来了,暴风雨来了,敌人来了……敌人突破着海岸和关卡,从天津,从上海。

敌人,散布着炸弹和瓦斯,到田园,到池沼。

敌人来了,恶笑着,走向我们。

恶笑着,扫射,绞杀。

它要走过我们四万万五千万被害死了的无声息的尸具上播着武士道底胜利的放荡的呼喊……今天,你将告诉我们以战斗或者以死呢?伟大的祖国!五我们必需战斗了,昨天是懦弱的,是惨呼的,是挣扎的四万万五千万呵!斗争或者死……我们必需拔出敌人的刀刃,从自己的血管。

我们人性的呼吸,不能停止;血肉的行列,不能拆散;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呀………………阳被掩覆了,疆土的烽火,在生长着;堡垒被破坏了,兄弟的尸骸,在堆积着;亲爱的人民,让我们战争,更顽强,更坚韧。

六…………我们往哪里去?在世界,没有大地,没有海河,没有意志,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今天呀,让我们死吧,但必需付出我们最后的灵魂,到保护祖国的神圣的歌声去……亲爱的人民!亲爱的人民!抓出木厂里墙角里泥沟里我们的武器,挺起我们被火烤的,被暴风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胸脯,斗争吧!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七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没有灯光、没有暖意的夜晚,我们的敌人打来了。他们从我们手中、从我们怀抱里,把无辜的同胞,关进了残暴的牢笼。

同胞们身上裸露着伤痕,心中永远燃烧着仇恨。他们在大连、在满洲的集中营里瑟瑟发抖,任由喝了酒、吃了肉的残忍头目,用屠刀肆意玩弄——那荒芜的生命、饥饿的鲜血……亲爱的人民啊!人民,在卢沟桥……在丰台……在这片承载着民族悲剧、南方与北方人民世代生活的土地上,被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枪声唤醒了……

二 这是开启伟大战斗的七月啊!七月,我们站起来了。

我们站起来,揉拭着满含悲愤的眼睛;我们站起来,搓擦着磨出血的脚跟和沾满黑泥的手指!我们站起来,在浸透鲜血的农田上、在染血的沙漠里、在淌血的河流边,守护着祖国的中部与边疆。

历经冰雪,穿过硝烟,我们从遥远的地方呼唤着爱与幸福,呼唤着自由与解放……七月,我们站起来了!那呼啸奔腾的河流,那奋起反抗的土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还有应当在这片苦难大地上激荡的重生之歌!因为我们生长在中国。

在中国,百姓的孩子需要哺育,百姓的牲畜需要喂养,百姓的树木需要砍伐,百姓的庄稼需要收割!在中国,我们深深眷恋着——五月的麦酒、九月的米粉、十月的燃料、十二月的烟草。从乡村的家家户户,从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充满憧憬的心中,飘散着祖国的热忱与芬芳。

每一天,我们都要珍视——在祖国大地上织就的白麻与蓝布……因为我们要活下去,永远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在中国。

三 我们是伟大中国的优秀儿女啊!我们曾在扬子江与黄河滚烫的波涛上,摇着捕鱼的木船;我们曾在乌兰哈达的沙土与南方的草原周围,扛着狩猎的工具;健壮的姑娘们,曾在亚细亚夜晚篝火野性的烈焰旁,守着纺车辛勤纺织……

我们曾用筋骨、用脊梁,开拓出这片辽阔的中国大地。我们懒惰吗?我们有罪吗?我们没有生存的权利、没有追求自由的资格吗?为什么啊,亲爱的人民,我们不能安稳、宽裕地活下去呢!

四 伟大的祖国啊,灾难的日子来临了,暴风雨来了,敌人来了……敌人突破了海岸与关卡,从天津,从上海。敌人把炸弹和瓦斯投到田野与池塘。敌人来了,狞笑着朝我们走来,狞笑着扫射、屠杀。他们要踩着我们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冰冷的尸体,散播武士道“胜利”的狂妄叫嚣……今天,伟大的祖国,你要告诉我们,是战斗到底,还是屈辱死去?

五 我们必须战斗了!曾经懦弱、只能悲呼、苦苦挣扎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啊!要么战斗,要么死亡……我们必须从自己的血管里,拔出敌人插入的刀。我们生命的气息不能停止,反抗的队伍不能溃散,复仇的枪杆不能折断!因为我们既不能屈辱地活着,更不能屈辱地死去……

太阳被乌云遮蔽,国土上的战火正在蔓延;堡垒被摧毁,兄弟的尸体堆积如山。亲爱的人民,让我们更加顽强、更加坚定地战斗吧!

六 ……我们能去哪里?在这世上,如果没有祖国的土地、没有祖国的江河、没有抗争的意志,就算苟且活着,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今天啊,就算死去,我们也要把最后的灵魂,融入保卫祖国的神圣歌声中……亲爱的人民!亲爱的人民!从工厂的角落、墙角的缝隙、泥沟的深处,找出我们的武器,挺起被烈火灼烧、被暴雨浇淋、被皮鞭抽打的胸膛,战斗吧!在战斗中,要么胜利,要么死亡……

七 在诗歌的篇章里,战士的坟墓,会比奴隶的国家更温暖、更明亮。

1. 作者身份: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现代著名诗人,“七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时代的鼓手”,其诗歌多聚焦时代现实,风格激昂、直白,充满战斗性,代表作除《给战斗者》外,还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等。

2. “七月诗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重要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核心成员包括田间、艾青、鲁藜等。该流派主张诗歌应贴近时代、反映现实,以强烈的情感与鲜明的战斗性,表达对民族危亡的关切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是抗战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之一。

3. 抗战诗歌的特点:《给战斗者》是典型的抗战诗歌,这类诗歌普遍具有“时代性”“战斗性”“群众性”三大特点——以抗战为核心主题,呼应时代需求;语言直白有力,旨在鼓舞民众抗争;内容贴近民众生活与苦难,易于被大众理解与接受,成为抗战时期“文艺为抗战服务”的重要体现。

4. 重要历史事件关联:诗中“芦沟桥”“丰台”“天津”“上海”等地点,对应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端)、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中国军队在上海及周边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役)等关键历史事件,诗歌内容与历史事实紧密结合,具有“以诗记史”的特点,是研究抗战时期社会思想与民众情感的重要文献。

5. 文学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血”的意象贯穿全诗,既指侵略者制造的苦难(“血的农场”“血的水流”),也指民众的抗争(“拔出敌人的刀刃,从自己的血管”),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七月”不仅是时间节点,更成为“民族觉醒”“抗战开端”的象征符号,这一意象在抗战文学中被广泛使用。

  • :近代白话诗中常用的助词,同“的”,用于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我们底敌人”即“我们的敌人”。
  • 强暴的栅栏:此处指日本侵略者设立的监狱、集中营等关押中国同胞的场所,“栅栏”象征禁锢与压迫,“强暴”突出侵略者的野蛮。
  • 大连、满洲:大连是中国东北沿海重要城市,近代曾被列强侵占;“满洲”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三省的非法称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诗中此处指东北沦陷区。
  • 芦沟桥(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此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是全诗重要的历史节点。
  • 丰台:北京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1937年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者曾在此多次制造事端,是日军侵华的重要据点之一。
  • 七月:特指1937年7月,因“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七月,这一月成为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起点,诗中以“七月”象征抗战的开端与民族觉醒。
  • 扬子江、黄河:中国两大母亲河,分别流经南方与北方,象征整个中国及中华民族的根基,诗中用其体现中国人民世代生活的土地与民族情感。
  • 乌兰哈达: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峰”,此处泛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与山地地区,体现中国疆域的广阔与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特点。
  • 四万万五千万:近代中国人口的约数,当时中国总人口约4.5亿,诗中用这一数字代指全体中国人民,强调民族整体的抗争意志。
  • 武士道: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近代被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成为鼓吹侵略、崇尚暴力与“牺牲”的工具,诗中“武士道底胜利”讽刺日军以侵略为荣的狂妄心态。
  • 瓦斯:即化学毒气,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曾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此处体现其侵略手段的残忍。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近代诗人田间的《给战斗者》,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觉醒,也像一把火炬,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激情。接下来,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读懂这首诗:

一、读懂“苦难”:看清侵略者的残暴与民族的危机

诗的开篇,诗人用“没有灯光没有热气的晚上”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接着写“敌人来了,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这里的“伙伴”就是我们的同胞,“强暴的栅栏”就是侵略者的监狱。再看“在大连,在满洲的野营里,让喝了酒的吃了肉的残忍的总管,用它底刀,嬉戏着──荒芜的生命,饥饿的血”,这几句把侵略者的野蛮、残忍写得淋漓尽致,他们把中国人的生命当成“嬉戏”的对象,这是何等的屈辱与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卢沟桥到丰台,从天津到上海,敌人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投下炸弹、瓦斯,屠杀我们的同胞。诗人写这些苦难,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痛苦里,而是为了告诉我们: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不能再沉默!

二、读懂“觉醒”:从“站起来”到“要战斗”的勇气

诗的中间部分,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七月我们起来了”。“七月”就是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月份,这是中国人民从麻木中醒来的时刻。诗人怎么写“起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动作:“抚摩悲愤的眼睛”——擦去眼泪,不再哭泣;“揉擦红色的脚跟,与黑色的手指”——哪怕脚磨破、手弄脏,也要站起来;“在血的农场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着中部,边疆”——无论在哪里,都要守护祖国的土地。

为什么要“起来”?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这里有“五月的麦酒,九月的米粉”,有“人民的幼儿需要哺养,人民的牲群需要畜牧”——我们要守护自己的家园,要“永远地活着,欢喜地活着,在中国”。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变成了抗争的勇气,所以诗人说“我们必需战斗了,斗争或者死……我们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呀”,这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起的宣言!

三、读懂“精神”:战士的尊严与民族的未来

诗的结尾很有力量:“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选择当奴隶,就算活着,国家也是冰冷、黑暗的;但如果我们选择当战士,就算牺牲,我们的坟墓也会因为守护了祖国而温暖、明亮。这不是不怕死,而是把“民族尊严”看得比“个人生命”更重要。

同学们,田间写这首诗的时候,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正拿着武器走向战场;普通的农民、工人,从“木厂里墙角里泥沟里”找出武器,挺起被打怕的胸膛去战斗。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因为爱祖国、爱家园,才变成了勇敢的战斗者。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传承这种“不屈辱、敢抗争”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诗里的战斗者一样,为自己的家园、为自己的民族,挺起胸膛!

最后,我们再一起读一遍“七月我们起来了”,感受一下八十多年前,中国人民觉醒时的力量:“七月,我们起来了。我们起来了抚摩悲愤的眼睛呀;我们起来了,揉擦红色的脚跟,与黑色的手指呀!我们起来了,在血的农场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着中部,边疆。”

《给战斗者》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抗战抒情诗,具有鲜明的“田间风格”,在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上均展现出强烈的感染力。

一、思想情感:浓烈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

全诗以“民族危亡”为核心,情感层层递进:开篇通过“没有灯光没有热气的晚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等场景,描绘侵略者的残暴与同胞的苦难,字里行间充满对敌人的仇恨与对同胞的同情;中间部分以“七月我们起来了”为核心,歌颂中国人民的觉醒,从“抚摩悲愤的眼睛”“揉擦红色的脚跟”等细节,展现民众从痛苦中站起的坚韧,同时通过“中国人民需要哺养”“我们怀爱着五月的麦酒”等内容,抒发对祖国土地与生活的热爱,为抗争赋予“守护家园”的深层意义;结尾以“斗争或者死”“战士的坟场比奴隶的国家温暖”升华主题,将个人生死与民族存亡紧密结合,表达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极具震撼力。

二、艺术手法:直白有力的语言与强烈的节奏

1. 语言风格:全诗采用白话口语,直白朴素却充满力量,如“我们必需拔出敌人的刀刃,从自己的血管”“挺起我们被火烤的,被暴风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胸脯”,没有华丽辞藻,却以强烈的画面感与情感冲击力,让读者直面苦难与抗争,极易引发共鸣。

2. 节奏与韵律:诗人运用短句与反复手法,营造出急促、激昂的节奏,如“我们起来了……我们起来了……我们起来了”的反复咏叹,模拟战斗的号角声,增强诗歌的鼓动性;“斗争或者死”“胜利或者死”的短句重复,强化了抗争的决绝态度,让诗歌读来铿锵有力,仿佛战歌一般。

3.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血”“火焰”“刀”“河流”“土地”等意象,“血”象征苦难与抗争,“火焰”象征反抗的激情,“河流”“土地”象征祖国的根基,这些意象简洁而深刻,将抽象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三、主题价值:时代精神的凝聚与传承

这首诗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抗战初期)民族命运的记录,更凝聚了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的精神力量——从苦难中觉醒、为家园而战的不屈意志。它超越了个人情感,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呐喊,在当时激励了无数军民投身抗战,即便在今天,也依然能让读者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厚重,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

《给战斗者》创作于1938年,是田间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代表作。当时,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的关键阶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先后占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惨案,中国人民陷入深重灾难。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爱国知识分子以笔为武器,呼吁全民族觉醒、投身抗战。田间作为“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深受时代感召,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目睹了同胞的苦难与侵略者的残暴。他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与爱国情怀,创作了这首诗,旨在唤醒更多麻木的民众,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凝聚全民族的抗争力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这首诗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既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也是对中国人民从屈辱中觉醒、奋起反抗的歌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战斗性,成为抗战时期激励民众的重要精神食粮。

作者信息
田间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生于安徽无为。1933年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参加《新诗歌》、《文学丛报》的编辑工作。1935年出版诗集《未明集》,次年又出版《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描绘农民的痛苦和反抗。1937年春去日本,同年7月回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1938年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同年出版诗集《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1943年出版《给战斗者》。这些作品充满战斗精神,感情强烈,诗句简短,被誉为「时代的鼓手」。1943年起,先后任雁北地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等职。这时期的诗作着力表现根据地的新人物、新世界,出版有《盂平英雄歌》、《她也要杀人》、《赶车传》(第一部)等诗集。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部副部长、文学讲习所主任、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出版《汽笛》、《芒市见闻》、《马头琴歌集》、《英雄战歌》、《非洲游记》等诗集及散文集《板门店记事》、《欧游札记》等。1989年出版《田间诗文集》。

古诗数量:1名句数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