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发

诗经 〔先秦〕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

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

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

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

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明智圣哲的商族,长久地焕发吉祥。昔日洪水茫茫一片,大禹治理天下四方。

向外开拓疆域成为大国,版图疆域已经宽广。有娀氏正兴旺,上帝立其子嗣诞生了商。

玄王商契威武刚毅,治理小国能通达,治理大国也能通达。

遵循礼法不越轨,视察民情政令畅达。相土业绩辉煌,四海之外都归服统一。

不违背上帝的命令,到了成汤时期达到鼎盛。成汤降临世间不迟缓,圣明恭敬日益增进。

诚心祭祀上天久久不息,虔诚恭敬地侍奉上帝,上帝命他为九州的典范。

接受大小圭玉的瑞信,成为诸侯各国的表率,承受上天的美好福泽。

不争强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宽和,各种福禄都汇聚而来。

接受大小的法度,成为诸侯各国的庇佑者,承受上天的恩宠。

展现他的勇武,不震动不妄动,不恐惧不慌张,各种福禄都归总于他。

武王成汤出师高举旗帜,虔诚地手持大斧,军威如烈火熊熊,没有人敢阻挡我。

一棵树干生三蘖,不能生长不能发展,九州大地实现统一。

韦国、顾国已经被讨伐,接着是昆吾和夏桀。

从前在商族中期,国家有过震动和危难,确实是天子(成汤),降下贤能的卿士。

这卿士就是阿衡伊尹,确实辅佐了商王。

1. 《长发》出自《诗经·商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歌。

2. 商颂共五篇,多为歌颂商王功绩、追溯商族起源的作品,《长发》是其中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的一篇。

3. 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禹、商始祖契(玄王)、相土、商汤(武王)、伊尹(阿衡)等,反映了商族对先祖的记忆和崇拜。

4. “九围”“九有”都是古代对九州的称呼,代指天下,体现了古代的地理观念。

5. 诗歌中多处运用通假字,如“濬”通“睿”、“陨”通“员”、“何”通“荷”等,反映了古代汉语的用字特点。

6. 作品体现了“天命论”思想,认为商族的兴起和商汤的统治是上天的旨意,这是商周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

  • 濬哲:明智,有深邃的智慧。濬,同“睿”。
  • 长发其祥:长久地显现吉祥。发,显现。
  • 禹敷下土方:大禹治理天下四方。敷,治理。土方,大地,天下。
  • 外大国是疆:向外开拓,以大国为疆界。
  • 幅陨:幅员,指疆域。陨,同“员”。
  • 有娀:古代部族名,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是有娀氏之女。
  • :兴旺,壮大。
  • 玄王:指商始祖契,因契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故称玄王。
  • 桓拨:威武刚毅。桓,威武。拨,治,这里指有治世之才。
  • :通达,指治理得好。
  • 率履不越:遵循礼法不越轨。率,遵循。履,礼。
  • 相土:契的孙子,商族的重要首领。
  • 烈烈:威武勇猛的样子。
  • 海外有截:四海之外都整齐归服。截,整齐,统一。
  • 汤齐:指商汤时期达到鼎盛。齐,齐一,这里指盛世。
  • 日跻:日益提升。跻,升。
  • 昭假迟迟:诚心祭祀上天,时间长久。昭,明。假,至,指祭祀时神灵降临。迟迟,长久。
  • :恭敬。
  • 式于九围:作为九州的典范。式,典范。九围,九州。
  • 小球大球:指大小圭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所持的礼器,象征权力和信用。
  • 缀旒:比喻诸侯的领袖。缀,连结。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这里指表率。
  • 何天之休:承受上天的美好福泽。何,通“荷”,承受。休,美好,福泽。
  • 不竞不絿:不争强不急躁。竞,争。絿,急躁。
  • 优优:宽和的样子。
  • :聚集。
  • 小共大共:指大小法度。共,通“拱”,法度。
  • 骏厖:庇佑,保护。骏,大。厖,厚,这里指深厚的庇佑。
  • :通“宠”,恩宠。
  • 敷奏其勇:展现他的勇武。敷奏,施展,表现。
  • 不戁不竦:不恐惧不慌张。戁、竦,都是恐惧的意思。
  • :归总,汇聚。
  • 武王:指商汤,因他伐桀有功,故称武王。
  • 载旆:高举旗帜。载,举起。旆,旗帜。
  • 有虔秉钺:虔诚地手持大斧。有虔,虔诚。钺,古代兵器,象征王权。
  • :通“遏”,阻挡。
  • 苞有三蘖:一棵树干生三个旁枝,比喻夏桀及其党羽。苞,树干。蘖,旁生的枝芽。
  • 遂、达:生长,发展。
  • 九有:九州,指天下。
  • 韦、顾、昆吾:都是夏桀的盟国。
  • 中叶:中期,指商族发展的中期。
  • 震且业:震动和危难。业,通“厄”,危难。
  • :确实。
  • 阿衡:指伊尹,商汤的贤相。
  • 左右:辅佐。

《长发》作为《诗经·商颂》中的经典篇章,是我们了解商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诗歌开篇从大禹治水写起,将商族的历史与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事件相联系,为商族的起源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接着讲述有娀氏诞生商族先祖,体现了古代“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商族对自身起源的认知。

对于玄王契、相土等先祖的描述,着重突出他们的治理才能和开拓精神,展现了商族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而对商汤的描写则是全诗的重点,既赞扬了他的圣明恭敬、施政宽和,又歌颂了他讨伐夏桀、统一九州的赫赫武功,塑造了一位完美的君主形象。

诗的结尾提到贤相伊尹辅佐商王,强调了贤臣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商周时期“君明臣贤”的政治理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商族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是通过歌颂先祖功绩,强化了商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同时也蕴含着古人对理想政治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长发》是一首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颂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叙事结构上,诗歌脉络清晰,从大禹治水的时代写起,引出商族的起源,接着叙述玄王契、相土等先祖的功绩,再重点描绘商汤的贤明、武功以及灭夏的过程,最后提及伊尹辅佐商王,完整展现了商族从兴起到强盛的历史轨迹,如同一部简明的商族发展史。

诗歌运用了铺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先祖们功绩的层层叙述,反复渲染商族的辉煌历史和先祖的卓越才能,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对商汤“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其治国的智慧和品格。

情感表达上,全诗洋溢着对先祖的崇敬、赞美和自豪之情,语言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符合颂诗庄重肃穆的特点,既体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也蕴含着对商王朝长治久安的期盼。

《长发》是《诗经·商颂》中的一篇,创作于先秦时期。商颂是商代的颂歌,主要用于祭祀先祖,歌颂商族的历史功绩和先祖的德行。这首诗追溯了商族从起源到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的历史进程,着重赞扬了商汤的英明神武以及贤相伊尹的辅佐之功。

从内容来看,诗歌旨在通过对商族先祖业绩的回顾,彰显商王朝统治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增强商族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能用于祭祀场合,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和祈福之意。其创作与商代重视祖先崇拜、强调天命所归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作者信息
诗经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古诗数量:407名句数量: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