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旱毁才五六,今年家家食无粟。
高囷大廪闭不开,朝为骨肉暮成哭。
官虽差官遍里闾,贪廉异政致泽殊。
公家赈粟粟有数,安得尽及乡民居。
前日杀人南山下,昨日开仓山北舍。
捐躯弃命不复论,获者如囚走如赦。
豪家不仁诚可罪,民主稔恶何由悔。
去年旱灾才五六成,今年家家都没有粮食吃。 高大的粮仓紧闭不开,早晨还是骨肉至亲,傍晚便成哭丧之人。 官府虽然派遣官员遍访乡里,但贪婪与廉洁的官员政策不同,导致恩泽不均。 公家赈济的粮食数量有限,怎能遍及所有乡村居民。 前天在南山下发生杀人事件,昨天在山北的房舍开仓放粮。 抛弃生命不再计较,抢到粮食的人像囚犯一样逃跑,或像被赦免般庆幸。 富豪不仁确实可罪,统治者积恶又如何悔改。
揭傒斯是元朝著名文学家,与虞集、杨载、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 《大饥行》属于乐府诗体,注重反映社会现实。 元朝时期,由于气候异常和农业技术落后,饥荒频发,社会矛盾尖锐。 诗中“民主”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民之主”,即统治者,与现代“民主”概念不同。
这首诗整体围绕大饥荒展开,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揭露社会问题。前两句从时间维度描述灾情持续恶化,中间部分批判官府和富豪的冷漠与腐败,后部分写百姓的绝望反抗,最后以议论结尾,强化批判主题。诗中使用对比手法,如“朝为骨肉暮成哭”,突出饥荒的残酷;语言直白有力,如“获者如囚走如赦”,生动描绘了抢粮者的心理。讲解时应注意诗的历史 context,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这首诗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也是对人性与社会制度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和灾害应对,具有永恒的教育意义。
《大饥行》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大饥荒的悲惨景象。诗的开头直接点明灾情严重,粮食短缺;接着通过“高囷大廪闭不开”等句,讽刺了富人囤积粮食而不救济的行为。诗中对比了官府派员巡查却因贪廉不同导致恩泽不均,凸显了官僚体系的腐败。后部分写百姓为生存而冒险抢粮,甚至发生暴力事件,生动表现了饥荒中生命的脆弱和社会的混乱。最后两句直指富豪和统治者的罪恶,语言犀利,情感沉痛。全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这首诗由元朝文学家揭傒斯所作。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是元朝著名文人和史学家,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等职。元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旱灾和饥荒,加上官府腐败、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饥荒中官府的无效赈济和富豪的贪婪,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