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
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
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
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
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
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
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
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
饯行的帷帐设在周代的大道旁,前行的旌旗指向晋城。
午桥边众多官吏散去,亥时(约晚上九至十一点)有老人前来迎接。
一起饮酒赋诗共享欢乐时光,到了分别的时候才更能显现情谊的深厚。
从此之后,洛阳的诗社里,吟诗作赋就都属于读书人了。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清新明快,善用比兴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2. 唐代官制:少尹是唐代府州的副职,协助府尹处理政务。
3. 古代时辰: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亥时对应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4.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不舍、祝福、牵挂等情感。常见意象有杨柳、长亭、酒、帆等。
《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开篇以“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在宽阔的大道旁,人们设下饯行的帷帐,友人的队伍已经整装待发,旌旗指向远方的晋城,一种离别前的氛围扑面而来。
接着诗人通过想象,写出了友人行程中的情景“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友人身份的特殊,也让我们感受到他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民间都有着一定的声望。午桥是当时的名胜之地,官吏们在此散去,暗示着友人将暂时告别官场的应酬;而到了亥时,有老人迎接,体现出当地百姓对他的欢迎和期待。
“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这两句是情感的升华。诗人回忆起过去和友人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日子,那些美好的时光让人难忘,而只有到了分别的时候,才更能体会到这份情谊的珍贵。这是很多人在离别时都会有的感受,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表面上是说友人离开后,洛阳的诗社就只剩下书生们吟诗作赋了,其实这里面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因为友人的离开,诗社可能会失去一些乐趣和光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友人在文人圈子里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将送别时的情景和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了解到唐代的一些社会风貌和文人的交往方式。
首联“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点明了送别的场景和友人的去向。“祖帐”“周道”描绘出饯行的郑重与路途的遥远,“前旌”“晋城”则明确了友人前行的方向,画面感十足。
颔联“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通过想象友人行程中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出友人的身份和受民众欢迎的程度。午桥边官吏散去,暗示友人离开官场纷扰;亥时老人迎接,体现出当地百姓对他的期盼。
颈联“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由景入情,回忆往昔与友人一同饮酒赋诗的欢乐时光,感叹只有在别离之时,才能深切体会到彼此情谊的深厚,情感真挚动人。
尾联“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看似是说友人离开后洛阳诗社只剩书生吟咏,实则饱含对友人的不舍,也从侧面反映出友人在诗社中的重要地位,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细腻,通过场景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送别友人皇甫少尹前往绛州赴任而作。皇甫少尹具体生平不详,少尹是唐代官名,为府州的副职。当时刘禹锡可能在洛阳任职或居住,与皇甫少尹有交游。在皇甫少尹前往绛州任职之际,刘禹锡为其饯行,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