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首先从题目入手,题目里的“和”字说明这可能是一首唱和诗,但诗中未明显体现和诗痕迹,重点是“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房太尉西湖”三个关键信息——这是刘禹锡和李尚书在汉州的月夜,游览纪念房太尉的西湖时写的诗,直接点明了创作的人物、时间、地点和背景。
先看前两联,也就是写景和叙事的部分。首联“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木落”告诉我们是秋天,“玉钩”把新月写得特别形象,就像挂在天上的玉做的钩子,一下子把秋夜西湖的安静、皎洁画面拉到我们眼前。颔联“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旌旗”是旗帜,说明随行的人不少,“舟楫泛中流”就是船在湖中间游,这两句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湖边围着旗帜,船上的人在月色下游湖,很有动态感。
接着看后两联,这是诗人情感表达的核心。颈联“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目极”就是使劲往远看,看着看着就想起了“前事”——也就是房太尉的往事。“神交”这个词用得特别好,不是真的见面,而是精神上的交流,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和已故的房太尉一起在游西湖,这一下子就把对房太尉的思念写得特别深,不是直白说“我想他”,而是通过“神交共游”的联想来表达,很含蓄。
最后尾联“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瑶琴”是房太尉生前可能弹过的琴,现在“久已绝”,说明琴没人弹了,声音没了,暗示房太尉已经不在了。“松韵自悲秋”,松树的声音本来是自然的,但诗人觉得它在“悲秋”,其实是诗人自己心里悲伤,把这种情绪寄托在松韵上,用景物的悲伤来衬托自己的悲伤,收尾很有感染力,也让整首诗的怀旧和惋惜之情更浓。
整首诗下来,我们能感受到刘禹锡写诗的特点:不直接喊口号,而是用景物说话,从秋夜月色到游湖场景,再到思念故人,一步一步把情感推出来,情景交融,既好看又好懂,还能让人感受到深层的情感。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了解到唐代文人的交游、对前代名臣的态度,以及当时的官职、景物意象的用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这首诗能收获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