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金络膝,昨日别朱轮。
衔草如怀恋,嘶风尚意频。
曾将比君子,不是换佳人。
从此西归路,应容蹑后尘。
浮云金络膝,昨日别朱轮。
衔草如怀恋,嘶风尚意频。
曾将比君子,不是换佳人。
从此西归路,应容蹑后尘。
马身上的金络装饰如浮云般华丽,昨天它还跟随着贵人的朱轮车驾。
如今它衔着青草仿佛满怀着留恋,迎风嘶鸣时情意也频频流露。
我曾将这匹马比作君子,它的价值远非用来换取美人可比。
从今往后踏上西归的路途,应当能允许我追随在您身后。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豪迈洒脱,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代表作有《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2. 相公:古代对宰相的尊称,后来也用于称呼高官。在唐代,相公是一种极为尊敬的称谓,体现了被称呼者的地位尊崇。
3. 朱轮:古代礼制中,不同等级的官员所乘车驾有不同装饰,朱轮(红色车轮)多为高级官员所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4. 借物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马匹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形象。
5. 唐代赠礼文化:在唐代,官员之间相互赠送礼物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赏赐马匹尤其体现了对受赠者的重视,因为在当时马匹是重要的物资,也是身份的象征。
《谢宣州崔相公赐马》是刘禹锡一首表达感恩之情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题目来看,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旨——感谢崔相公赏赐马匹。这让我们一开始就明确了诗歌的写作目的和情感基调。
接着看诗歌内容,开篇描绘了马的华丽装饰和过往经历,“浮云金络膝”展现了马的贵重,“昨日别朱轮”则暗示这匹马曾属于地位显赫的崔相公,如今却被赏赐给自己,这份恩情不言而喻。这两句看似写马,实则是在强调崔相公的慷慨和对自己的看重。
中间两联通过对马的情态描写来抒情。马“衔草如怀恋,嘶风尚意频”,仿佛也懂得感恩和留恋,这其实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马身上,借马的表现来传达自己对崔相公的感激之情。而“曾将比君子,不是换佳人”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诗人不把马当作普通的牲畜或玩物,而是比作君子,既体现了他对马的珍视,也暗示了他所追求的品格,同时也是对崔相公品格的一种间接赞美。
最后一联“从此西归路,应容蹑后尘”,以谦逊的姿态表达了希望追随崔相公的愿望,既是对崔相公赏赐的回应,也展现了诗人对崔相公的敬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马的细致描写,将感恩、敬仰等复杂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一首富有内涵的酬谢之作。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唐代的社会文化信息,如官员称谓、礼仪制度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首诗以感恩为主题,通过对所赠之马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对崔相公的谢意和敬重之情,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
首联“浮云金络膝,昨日别朱轮”,先写马的华贵装饰和它此前的身份,暗示这匹马曾伴随贵人,如今却赏赐给自己,突出了崔相公的恩遇之重。
颔联“衔草如怀恋,嘶风尚意频”,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马的情态,马衔草似有留恋,嘶鸣饱含情意,既写出了马的灵性,也暗喻诗人自己对崔相公的感激与眷恋之情。
颈联“曾将比君子,不是换佳人”,立意高远,将马比作君子,强调其品格珍贵,而非用来换取美色的玩物,既赞美了马,也间接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崔相公如同君子般的品格。
尾联“从此西归路,应容蹑后尘”,以谦逊的口吻表达了希望能追随崔相公的意愿,既回应了崔相公的厚爱,也体现了诗人对崔相公的敬仰,收束自然而情意恳切。
全诗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将对马匹的描写与个人情感、对他人的敬意巧妙结合,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刘禹锡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此诗是他收到宣州崔相公(崔群)赏赐的马匹后所作的答谢之作。崔群曾担任宰相,后出为地方官,在宣州任职时,对刘禹锡可能有所关照或礼遇,赏赐马匹便是其中之一。
刘禹锡一生仕途多舛,屡遭贬谪,但他始终坚守气节。在收到这份贵重的赏赐后,他借诗表达感激之情,同时也通过对马的赞美,委婉地抒发自己的情志和对崔相公的敬重。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马匹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和礼遇的象征,崔相公赐马给刘禹锡,体现了对他的看重,而刘禹锡作此诗回应,既是礼仪之举,也蕴含着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