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

刘禹锡 〔唐朝〕

麟台少监旧仙郎,洛水桥边坠马伤。

尘污腰间青襞绶, 风飘掌下紫游缰。

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犹赖德全如醉者,不妨吟咏入篇章。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麟台少监您本是昔日的仙郎,却在洛水桥边坠马受了伤。

腰间的青绶带被尘土玷污,手掌下的紫色缰绳随风飘荡。

上车任职的著作郎应该会来慰问,有折臂三公的典故在前,定会送来治病的良方。

幸好您德行完备如同醉酒的人那样能全身而退,不妨将这件事吟咏成篇章。

1. 麟台:唐代秘书省的别称,掌管经籍图书之事。

2. 绶带:古代用以系官印等的丝带,不同颜色和样式代表不同的官职等级。

3. 折臂三公:古代典故,传说有人因折臂而免去了兵役等灾祸,后来官至三公,后常用来比喻因祸得福或历经磨难而终有成就。

4.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唱和,一般是依照原诗的韵脚或题意进行创作。

  • 麟台少监:唐代官名,麟台即秘书省,少监是秘书省的官员。
  • 仙郎:对郎官的美称,此处指崔少监。
  • 洛水桥:洛水上的桥梁,在今河南洛阳附近。
  • 青襞绶:青色的褶皱丝带,是古代官员系在腰间的绶带,用于系官印等。
  • 紫游缰:紫色的缰绳,古代贵族或官员所用。
  • 上车著作:指担任著作郎一职的官员,上车可能为任职的代称。
  • 折臂三公:典故,指曾因折臂而后来成为三公的人,此处借指会有好的结果,也暗示会有人送来良方。
  • 德全:德行完备。

这首《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是刘禹锡的唱和之作。首先,从题目可以明确诗歌的创作缘由,是回应崔少监关于坠马的长句。

在内容上,诗歌围绕崔少监坠马这一事件展开。首联介绍人物身份和事件,让读者对背景有初步了解。颔联通过细节描写,将坠马时的情景具象化,让人身临其境。颈联则由事及人,写到同僚的慰问和典故的运用,既体现了人情温暖,又给予了积极的暗示。尾联更是升华了主题,以豁达的态度看待意外,将其转化为创作的素材,展现了诗人的乐观与文人的情怀。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歌运用了叙事与抒情结合的方式,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积极的情感。典故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表达效果。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是一首兼具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诗歌开篇点明崔少监的身份以及坠马事件,“麟台少监旧仙郎”既写出了崔少监的官职,又带有赞美之意,而“洛水桥边坠马伤”则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对比之中略显意外。

中间两联细致描绘了坠马后的情景,“尘污腰间青襞绶,风飘掌下紫游缰”通过对青绶带被污、紫缰绳飘荡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坠马时的狼狈。“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则从他人反应入手,既体现了同僚间的情谊,又借用典故给人以安慰,寓意虽遭意外但会有好的结局。

尾联“犹赖德全如醉者,不妨吟咏入篇章”更是以豁达的笔触作结,将坠马之事看作可入诗的素材,体现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文人将生活经历化为创作灵感的特质。全诗语言平实却饱含情感,既有对友人的关切,又有积极向上的意味。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和答崔少监的坠马长句而作。崔少监坠马受伤后,写了相关的长句示与刘禹锡,刘禹锡便以此诗回应。从诗中内容可知,当时崔少监在洛水桥边不慎坠马,刘禹锡在诗中表达了对他的关切,同时也以豁达的态度安慰对方。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