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元暠东游

刘禹锡 〔唐朝〕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

彭泽因家凡几世, 灵山预会是前生。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您珍贵的佛经翻译学业刚刚有所成就,手持锡杖行走轻盈如飞,白足步履轻快。

您如同在彭泽安家一般在此居住了不知多少世代,与灵山诸佛的相会想必是前生的缘分。

传承佛法已经领悟了无为的道理,蒙受恩泽仍怀着无尽的深情。

从今往后多会遇到各位大居士,又有谁不愿意解下珍贵的珠璎相赠呢。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歌风格清新俊爽,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悟,与佛教文化联系密切。

2. 佛教术语:诗中“传灯”“无为理”等均为佛教常用术语,“传灯”象征佛法传承,“无为理”是佛教重要思想之一。

3. 僧人形象描写:诗中通过“振锡”“白足”等词语刻画僧人形象,是古代诗歌中描写僧人的典型手法。

4. 送别诗特点:此诗属于送别诗,通过对送别对象的赞美和对其未来的期许,表达送别之情,体现了唐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表现手法。

  • 宝书:指佛经,因其珍贵而称宝书。
  • 振锡:指僧人持锡杖行走。锡杖,僧人随身携带的器具。
  • 白足:指白足和尚,后泛指僧人。
  • 彭泽:地名,这里可能借指僧人所居之地。
  • 灵山:指灵鹫山,是佛陀说法的地方,代指佛教圣地。
  • 传灯:佛教用语,比喻佛法的传承,如同灯火相传,绵延不绝。
  • 无为理:佛教中的无为境界,指不刻意而为,顺应自然的道理。
  • 濡露:沾湿露水,比喻蒙受恩泽。
  • 罔极情:指无尽的深情。罔极,没有穷尽。
  • 大居士:指在家学佛并德行高尚的人。
  • 珠璎:珍珠和璎珞,泛指珍贵的珠宝,这里比喻珍贵的佛法或礼物。

《送僧元暠东游》是刘禹锡送别僧人元暠时所作的一首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介绍元暠的成就和僧人风貌,让我们对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位在佛经翻译上初有建树,行走轻盈洒脱的僧人。

接着颔联,诗人发挥想象,从缘分和时间的角度,将元暠的居住和与佛的缘分进行渲染,让我们感受到元暠与佛教的深厚渊源,仿佛他生来就与佛有着不解之缘。

颈联则深入到元暠的内心和修行境界,他不仅传承佛法,还领悟了无为的高深道理,同时对佛法怀着无尽的深情,这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佛学的虔诚和深刻的理解。

最后尾联,诗人展望元暠东游的情景,相信他会得到众多大居士的赏识和馈赠,这既是对元暠的肯定,也饱含着对他东游之路顺利、能够更好地弘法的美好祝愿。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其中的佛教术语,了解它们的含义,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未来的展望来表达送别之情,感受唐代诗歌中人与佛、情与理的交融之美。

全诗围绕送别僧人元暠展开,首联“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点明元暠佛经翻译初成,以“振锡如飞”“白足轻”描绘其僧人形象,既显其修行深厚,又带几分洒脱。

颔联“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从时间和缘分角度着笔,将元暠的居住比作在彭泽安家历经数世,又说其与灵山诸佛相会是前生注定,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暗示了元暠与佛的深厚缘分。

颈联“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写元暠传承佛法,已领悟无为之道,同时又怀着对佛法的无尽深情,体现了其对佛学的虔诚与深刻理解。

尾联“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展望元暠东游之后,会遇到众多大居士,人们定会乐于馈赠,既赞美了元暠的德行能得众人赏识,也表达了对其东游顺利、弘法顺利的美好祝愿。全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将对僧人的赞美与送别之情融合在一起,富有宗教文化意蕴。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与佛教有较深的渊源。此诗是为送别僧人元暠东游而作。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广泛,文人与僧人交往频繁是常见现象。元暠僧人在佛经翻译方面初有成就,即将东游,刘禹锡作此诗以赠,既赞美了元暠的佛学造诣和修行,也表达了对其东游的祝福与期许。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