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
万乘旌旗分一半, 八方风雨会中央。
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
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
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
万乘旌旗分一半, 八方风雨会中央。
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
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
功成名就后多次献上请求退休的奏章,摆脱襄阳的职务来到洛阳镇守。
天子的旌旗仪仗分来了一半,天下的风云际会都汇集在中央。
如今手持兵符奉行黄石公那样的谋略,曾在书殿跟随如凤凰般的贤才。
心意寄托在华亭的一双仙鹤身上,每日陪伴着您漫步在池塘边。
1. 乞身:古代官员自请离职的说法,体现了古代官场的一种退休文化。
2. 万乘:古代天子的代称,源于周代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能出兵车千乘,后"万乘"成为天子的象征。
3. 兵符:古代调兵的凭证,多为虎形,分为两半,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合符方能调兵,体现了古代军事制度的严密。
4. 黄石公与张良的典故:黄石公曾传授张良《太公兵法》,张良凭借此书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后世常用"黄公略"指代高明的谋略。
5. 华亭鹤:出自《世说新语》,陆机临刑前感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后常被用来表达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或对仕途的悔恨,此处刘禹锡化用此典,含义更为闲适。
这首《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是刘禹锡写给当时重臣裴度的诗作。我们先来了解诗的整体脉络,首联介绍裴度功成后从襄阳到洛阳镇守的经历,点出其身份的转变。颔联通过"万乘旌旗分一半"凸显裴度受到的皇帝器重,"八方风雨会中央"则说明其身处要位,肩负处理全国事务的重任,展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
颈联转入对裴度才略与过往经历的赞美,"黄公略"的用典,将裴度与古代的谋略大师相联系,肯定其军事才能;"书殿曾随翠凤翔"则暗示他曾在朝堂之上跟随贤明君主或上司,有着辉煌的从政经历。
尾联风格一转,变得闲适淡雅,以"华亭一双鹤"寄托心意,描绘出陪伴裴度漫步池塘的场景,既表现了对裴度的敬重与亲近,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闲适生活的情怀。
整首诗不仅是对裴度个人的赞美,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的政治环境和士人的心态,用典恰当,对仗工整,是刘禹锡诗作中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刘禹锡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以及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典故的娴熟运用。
全诗围绕对裴侍中留守的赞美与自身情怀的抒发展开。首联写裴度功成之后请求退休,从襄阳来到洛阳镇守,展现其功成名就后的从容。颔联"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气势恢宏,既写出裴度所受的皇恩与地位的尊崇,也暗示其肩负着处理天下事务的重任。颈联回顾裴度的经历与才略,"黄公略"赞其谋略过人,"翠凤翔"颂其曾跟随贤明者建功立业。尾联以"华亭一双鹤"寄托心意,描绘出每日陪伴裴度漫步池塘的闲适场景,既表现出对裴度的亲近,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既有对人物的颂扬,又有个人心境的流露,风格雄浑而不失清雅。
刘禹锡是唐代中期的文学家、哲学家,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谪。此诗是他在郡中任职时,写给裴侍中留守的作品。裴侍中即裴度,是中唐时期的重臣,曾平定淮西叛乱等,功勋卓著,后担任留守等要职。当时裴度可能已功成名就,镇守洛阳,刘禹锡作此诗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自己的心境,既赞美了裴度的功绩与地位,也寄托了自身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