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相公大学士见示答张秘书谢马诗并群公属和因命追作

刘禹锡 〔唐朝〕

草玄门户少尘埃,丞相并州寄马来。

初自塞垣衔苜蓿, 忽行幽径破莓苔。

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

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扬雄著述《太玄》的门户前少有尘埃,裴相公从并州寄来了骏马。

这马起初从边塞之地衔食着苜蓿,忽然行走到幽静的小路,踏破了路上的莓苔。

它在寻花时缓缓拉住缰绳,从容不迫地前行;带着醉意垂着马鞭,迈着小步返回。

这马不赠予王侯贵族,却赠予文人墨客,由此可知(裴相公)轻视富贵,看重清雅的才华。

1. 扬雄与《太玄经》:扬雄是西汉著名学者,模仿《周易》作《太玄经》,在后世文人中具有较高的文化象征意义,常被用来指代文人的治学与隐居生活。

2. 唐代的赠马文化:在唐代,马匹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文人之间或权贵对文人赠马,往往体现着欣赏、礼遇或情谊。

3. 唱和诗: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称为唱和诗。唱和诗多为朋友间的赠答,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情感交流或对彼此才华的赞赏,是唐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形式。

4.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明快为主,同时也不乏清新自然、含蓄蕴藉之作。他的咏史怀古之作寓意深刻,而唱和赠答之作则多体现与友人的真挚情感。

5. 并州的历史地位:并州是唐代的重要州郡,地处北方边防,是军事重镇,同时也是良马的产地,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 草玄门户:指扬雄著述《太玄经》的地方,这里借指文人雅士的居所。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曾作《太玄经》。
  • 少尘埃:形容环境清静,远离世俗纷扰。
  • 丞相:指裴相公,即裴度,唐代宰相,曾封晋国公,是刘禹锡的好友。
  • 并州:古州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是当时的边防要地,盛产良马。
  • 寄马来:派人送来马匹。
  • 塞垣:边塞的城墙,代指边塞地区。
  • 苜蓿: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马的优良饲料,原产西域,汉代引入中原,多在边塞种植。
  • 幽径:幽静的小路。
  • 莓苔:指苔藓植物,多生长在阴湿之地。
  • 缓辔:放松缰绳,让马慢走。辔,驾驭马的缰绳。
  • 威迟:从容不迫的样子。
  • 带酒:带着醉意。
  • 垂鞭:垂下马鞭,形容闲适的状态。
  • 躞蹀:小步走路的样子。
  • 王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
  • 词客:指文人墨客,擅长诗文的人。
  • 清才:清雅的才华,指文人的才华。

这首《裴相公大学士见示答张秘书谢马诗并群公属和因命追作》是刘禹锡参与唱和的一首佳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首先,从题目来看,它清晰地交代了诗歌的创作缘由:裴相公展示了他答张秘书谢马的诗,各位大臣都纷纷唱和,刘禹锡因此奉命创作了这首诗。这让我们明白,这是一首应景的唱和之作,有着特定的社交背景。

接着看诗歌内容,诗人以“草玄门户”开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文人雅士的清幽居所,然后自然地引出裴相公从并州寄马这一核心事件。之后,诗人对马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它来自边塞、以苜蓿为食,到走入幽静小路踏破莓苔,再到驮着主人寻花、带酒漫步,一步步地让这匹马的形象丰满起来,也让我们感受到它与文人生活的契合。

最后,尾联直抒胸臆,点出裴相公不把马送给王侯,却送给词客的原因,那就是他轻视富贵,更看重文人的清雅才华。这不仅赞美了马的归宿,更重要的是赞美了裴相公的高尚品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赠马事件的描写,既展现了文人生活的雅趣,又赞美了友人的品格,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同时,它也让我们了解到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我们研究唐代文化和诗歌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全诗围绕裴相公赠马给词客这一事件展开,巧妙地赞美了裴度轻富贵、重才学的高尚品格。

首联“草玄门户少尘埃,丞相并州寄马来”,以“草玄门户”起笔,既点出受赠者(词客)的文人身份和清雅环境,又引出裴相公寄马之事,起笔自然。

颔联“初自塞垣衔苜蓿,忽行幽径破莓苔”,描绘了骏马的来历和行踪。从边塞衔食苜蓿到踏入幽静小路踏破莓苔,形成空间和环境的转换,既写出马的矫健,又暗示其从边塞战场走向文人雅境,为下文赞美赠马之举做铺垫。

颈联“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细致刻画了骑马者的闲适情态。寻花时缓辔徐行,带酒时垂鞭漫步,生动展现了文人与骏马相融的雅趣,也从侧面烘托出裴相公所赠之马与文人气质的契合。

尾联“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卒章显志,直接点出裴相公赠马给文人而非王侯的原因,赞美其轻视富贵、看重清雅才华的高尚情操,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叙事与抒情结合,通过对马的描写巧妙地赞美了友人的品格,体现了刘禹锡诗歌“婉而多讽”之外,也有温润典雅的一面。

这首诗是刘禹锡应和裴度(裴相公)之作。当时,裴度给张秘书赠马,张秘书作谢诗,裴度将其诗展示给群公,众人纷纷唱和,刘禹锡因此奉命追作了这首诗。

裴度是中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为人正直,重视人才,与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交往密切。当时刘禹锡历经贬谪后,仕途有所回升,与裴度等朝中重臣多有诗文唱和,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交游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清雅才华的推崇。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