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玄门户少尘埃,丞相并州寄马来。
初自塞垣衔苜蓿, 忽行幽径破莓苔。
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
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
草玄门户少尘埃,丞相并州寄马来。
初自塞垣衔苜蓿, 忽行幽径破莓苔。
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
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
扬雄著述《太玄》的门户前少有尘埃,裴相公从并州寄来了骏马。
这马起初从边塞之地衔食着苜蓿,忽然行走到幽静的小路,踏破了路上的莓苔。
它在寻花时缓缓拉住缰绳,从容不迫地前行;带着醉意垂着马鞭,迈着小步返回。
这马不赠予王侯贵族,却赠予文人墨客,由此可知(裴相公)轻视富贵,看重清雅的才华。
1. 扬雄与《太玄经》:扬雄是西汉著名学者,模仿《周易》作《太玄经》,在后世文人中具有较高的文化象征意义,常被用来指代文人的治学与隐居生活。
2. 唐代的赠马文化:在唐代,马匹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文人之间或权贵对文人赠马,往往体现着欣赏、礼遇或情谊。
3. 唱和诗: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称为唱和诗。唱和诗多为朋友间的赠答,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情感交流或对彼此才华的赞赏,是唐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形式。
4.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明快为主,同时也不乏清新自然、含蓄蕴藉之作。他的咏史怀古之作寓意深刻,而唱和赠答之作则多体现与友人的真挚情感。
5. 并州的历史地位:并州是唐代的重要州郡,地处北方边防,是军事重镇,同时也是良马的产地,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首《裴相公大学士见示答张秘书谢马诗并群公属和因命追作》是刘禹锡参与唱和的一首佳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首先,从题目来看,它清晰地交代了诗歌的创作缘由:裴相公展示了他答张秘书谢马的诗,各位大臣都纷纷唱和,刘禹锡因此奉命创作了这首诗。这让我们明白,这是一首应景的唱和之作,有着特定的社交背景。
接着看诗歌内容,诗人以“草玄门户”开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文人雅士的清幽居所,然后自然地引出裴相公从并州寄马这一核心事件。之后,诗人对马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它来自边塞、以苜蓿为食,到走入幽静小路踏破莓苔,再到驮着主人寻花、带酒漫步,一步步地让这匹马的形象丰满起来,也让我们感受到它与文人生活的契合。
最后,尾联直抒胸臆,点出裴相公不把马送给王侯,却送给词客的原因,那就是他轻视富贵,更看重文人的清雅才华。这不仅赞美了马的归宿,更重要的是赞美了裴相公的高尚品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赠马事件的描写,既展现了文人生活的雅趣,又赞美了友人的品格,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同时,它也让我们了解到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我们研究唐代文化和诗歌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全诗围绕裴相公赠马给词客这一事件展开,巧妙地赞美了裴度轻富贵、重才学的高尚品格。
首联“草玄门户少尘埃,丞相并州寄马来”,以“草玄门户”起笔,既点出受赠者(词客)的文人身份和清雅环境,又引出裴相公寄马之事,起笔自然。
颔联“初自塞垣衔苜蓿,忽行幽径破莓苔”,描绘了骏马的来历和行踪。从边塞衔食苜蓿到踏入幽静小路踏破莓苔,形成空间和环境的转换,既写出马的矫健,又暗示其从边塞战场走向文人雅境,为下文赞美赠马之举做铺垫。
颈联“寻花缓辔威迟去,带酒垂鞭躞蹀回”,细致刻画了骑马者的闲适情态。寻花时缓辔徐行,带酒时垂鞭漫步,生动展现了文人与骏马相融的雅趣,也从侧面烘托出裴相公所赠之马与文人气质的契合。
尾联“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卒章显志,直接点出裴相公赠马给文人而非王侯的原因,赞美其轻视富贵、看重清雅才华的高尚情操,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叙事与抒情结合,通过对马的描写巧妙地赞美了友人的品格,体现了刘禹锡诗歌“婉而多讽”之外,也有温润典雅的一面。
这首诗是刘禹锡应和裴度(裴相公)之作。当时,裴度给张秘书赠马,张秘书作谢诗,裴度将其诗展示给群公,众人纷纷唱和,刘禹锡因此奉命追作了这首诗。
裴度是中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为人正直,重视人才,与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交往密切。当时刘禹锡历经贬谪后,仕途有所回升,与裴度等朝中重臣多有诗文唱和,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交游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清雅才华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