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答东阳于令寒碧图诗
答东阳于令寒碧图诗
刘禹锡 〔唐朝〕
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沉隐侯。
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
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
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
写风
山水
写山
写水
写人
古诗译文
东阳本来就是山川秀美的地方,更何况曾经由才子沉隐侯治理过。
他教化百姓,使人们都懂得吟诗作对,如今的县令也颇有文采风流。
新开辟的潭水洞穴,美得如同仙境一般,这美景甚至被画成图画远传到了雍州。
即便这幅《寒碧图》落入了寻常画师之手,也能让人在三伏天里感受到阵阵寒意。
展开
知识点
1.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诗风豪健爽朗。
2. 沈约是南朝梁文学家,“永明体”代表人物之一,对近体诗发展有重要贡献。
3. 唐代文人常以题画诗、酬赠诗表达友情与审美情趣。
4.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三个阶段,此时“生秋”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画作清凉意境。
5. 古代地方官员常兼具文学修养,治理地方的同时推动文化发展。
展开
古诗注解
东阳:
唐代县名,今属浙江省金华市,以山水秀丽著称。
沉隐侯:
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谥号“隐”,故称沉隐侯。他曾任东阳太守,政绩文名俱佳。
化得邦人解吟咏:
指沈约的文教影响深远,使当地百姓都爱好诗歌。
寒碧图:
描绘东阳寒碧山水的画作,诗题中“于令”即东阳县令于某。
潭洞:
指山水中的深潭与岩洞,此处形容新开辟的园林或景致。
雍州:
唐代州名,泛指京城长安一带,说明画作流传之广。
三伏凛生秋:
形容画中寒碧之景极为逼真,即使在最炎热的三伏天观看,也会感到清凉如秋。
展开
讲解
这首诗表面上是题画诗,实则是一首巧妙的应酬之作。刘禹锡并未局限于画面本身,而是从东阳的历史文化入手,由沈约说到于令,将个人赞美融入地方文脉之中,显得含蓄而有深度。诗中“化得邦人解吟咏”一句,既是对前贤的追思,也暗含对于令教化有方的肯定。结尾的夸张手法——“三伏凛生秋”,极具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画中寒碧之气。这种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主题的手法,是古典诗歌常用技巧。全诗体现了刘禹锡善于用典、精于结构的特点,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崇尚风雅、重视文化传承的社会风尚。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首联以“佳山水”起笔,点明东阳地理之美,并以“沉隐侯”引入历史文脉,奠定高雅基调。颔联承接历史,写文化教化之功,再转到“如今县令亦风流”,自然引出主角于令。颈联写《寒碧图》所绘之景如仙境,且远播京师,极言其艺术价值。尾联尤为精妙,以“落在寻常画师手”作退一步设想,却仍能“三伏凛生秋”,反衬出原画之精妙绝伦。全诗语言清丽,用典自然,既赞画又赞人,体现了刘禹锡酬答诗的高超技巧。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刘禹锡应酬东阳县令于某所作。于县令绘制《寒碧图》并题诗,寄赠友人或同僚,刘禹锡见后有感而发,作此诗回应。诗中既赞美了东阳自古以来的山水人文之美,又高度评价了于县令的风雅情怀与《寒碧图》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追述沈约曾任东阳太守的佳话,刘禹锡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表达了对地方官员兼具政绩与文才的赞赏。
展开
作者信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
925
名句数量:
3418
作者其他古诗
1
游桃源一百韵
1.1万阅读
2
酬乐天咏老见示
1.1万阅读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万阅读
4
寄赠小樊
1万阅读
5
发华州留别张侍御
1万阅读
6
浪淘沙九首
1万阅读
7
插田歌
1万阅读
8
蜀先主庙
1万阅读
9
插田歌
1万阅读
10
竹枝词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