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
云盖青山龙卧处, 日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
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
云盖青山龙卧处, 日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
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曾经游历仙迹之地见到了高大的石碑,除了麻姑仙子之外还有谁能与此地相配呢。
云雾笼罩着青山,那是神龙栖息的地方;太阳照临炼丹的洞府,正是仙鹤归来的时刻。
寒霜凝结的天界,花朵开放得很晚;清冷的月光高悬天空中央,果实成熟得迟缓。
人来到这里就应该抛开世间的俗事,打算在稻田里栽种灵芝仙草。
1.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是道教名山,相传为麻姑得道成仙之处,山上有许多与麻姑相关的传说和遗迹。
2.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歌风格豪放洒脱,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代表作有《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3.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典型特征。
4. 道教文化:诗中涉及的麻姑、丹洞、灵芝等元素都与道教文化相关,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麻姑山》。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刘禹锡在游历道教名山麻姑山时,被这里的仙景所打动,写下了这首诗。
从诗句来看,首联告诉我们麻姑山有着神仙的遗迹,而麻姑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神仙。颔联和颈联通过描写云雾、青山、丹洞、仙鹤、寒霜、明月等景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同天界般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麻姑山的神秘与清幽。这些景象不仅美丽,还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比如丹洞是仙人炼丹的地方,仙鹤是仙鸟,灵芝是仙草,都体现了古人对仙境的想象。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觉得来到这样的地方,就应该抛开世间的烦恼,在这里过着种植灵芝的神仙般生活,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同时了解诗中涉及的道教文化和律诗的特点,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全诗围绕麻姑山的仙迹展开,描绘了一幅清幽、神秘的仙境画卷。首联“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开篇点出麻姑山的仙迹特色,强调了麻姑在此地的独特地位,奠定了全诗的仙幻基调。
颔联“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以生动的意象勾勒出麻姑山的景象。“云盖青山”“龙卧处”展现了山的雄伟与神秘,“日临丹洞”“鹤归时”则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仙气,仿佛让人看到了神仙居所的景象。
颈联“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进一步描绘了天界般的景象,“霜凝”“月冷”营造出清冷高远的氛围,“花开晚”“果熟迟”则暗示了此地与尘世的不同,带有仙境中时间缓慢流逝的意味。
尾联“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麻姑山仙境的向往,表达了想要抛开世俗事务、在此归隐修行的愿望,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将麻姑山的仙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麻姑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有着深厚的神话传说底蕴。刘禹锡可能在游历麻姑山时,被这里的仙山胜景所吸引,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当时社会上道教文化盛行,文人雅士常以游览名山大川、感悟仙境来抒发自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之情,这首诗也体现了这种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