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刘禹锡 〔唐朝〕

行尽潇湘万里馀,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走过潇湘万里之遥,很少遇到知己,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园。

几间茅屋悠闲地依傍着流水,一盏秋灯伴着夜晚读书的身影。

地处偏远,何时才能跟随随着随着随计吏同行,一旦计策成熟终究要亲自到公车官署献策。

若在剡中有人问起连州的事,只有那无数青山的美景,画也画不出。

1. 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清新明快,善用比兴手法,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2. 送别诗: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期盼等情感,常用景物描写烘托气氛。

3. 计吏:古代掌管文书、计簿的官吏,后也指地方上派往京城汇报情况或送考生赴京的官吏。

4. 剡中: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隐居地,晋代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文化底蕴深厚。

5. 公车:汉代设立的官署,负责接待各地上书言事者和征召的人才,后世成为科举考试和朝廷选拔人才的代称。

  • 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境内,代指南方地域。
  • 吾庐:我的住所,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家园或隐居之地。
  • 随计吏:跟随掌管计簿的官吏,指赴京应试或献策。
  • 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接待上书言事的官民,后也代指科举考试或朝廷征召。
  • 剡中:今浙江嵊州一带,古代为文人隐居之地。
  • 连州:今广东连州,当时刘禹锡可能在此地任职或生活。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是刘禹锡送别友人的佳作。开篇“行尽潇湘万里馀,少逢知己忆吾庐”,从友人的行程写起,“万里馀”突出路途遥远,“少逢知己”点出旅途的孤寂,自然引出对家园的思念,也暗含诗人自己对知己难遇的感怀。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两句,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友人隐居生活的恬淡景象,“闲”字写出了远离尘世的悠然,“秋灯夜读书”则体现了友人的清雅志趣,这既是对友人生活的描绘,也可能是诗人心中向往的生活状态。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是诗人对友人的鼓励,虽然身处偏远,但仍可把握机会,施展抱负,体现了对友人才能的认可和美好期许。

最后“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以问答的形式,既巧妙地回答了友人可能的问询,又极力赞美了连州的自然风光,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连州山水的秀丽胜景,也展现了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仍能发现美的豁达心境。整首诗情感丰富,层次分明,值得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送别展开,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首联写友人远行万里,途中知己难逢,从而勾起对家园的思念,奠定了全诗略带伤感的基调。颔联描绘了友人隐居生活的画面:几间茅屋临水而建,秋夜灯下读书,宁静而闲适,充满了田园气息,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羡慕。颈联则对友人寄予期望,希望他虽身处偏远之地,仍能有机会施展才华,赴京献策。尾联以连州的美景作结,既回应友人可能对自己近况的关心,又展现了连州山水的秀丽,意境开阔,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将送别之情、隐居之乐、怀才待时之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送别友人曹璩返回越中旧居时所作。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到南方偏远地区。此诗可能作于他被贬期间,通过送别友人,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寄托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处境的感慨。越中地区山清水秀,是古代文人向往的隐居之地,曹璩回归旧隐,引发了刘禹锡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知己难逢的感慨。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