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五题。江令宅

刘禹锡 〔唐朝〕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南朝的词臣,后来成了北朝的客居之人,归来时只见秦淮河的水一片碧绿。

池塘、楼台、竹林、树木占据三亩多地方,直到现在人们还说这是江家的旧宅。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清新俊爽,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怀,咏史怀古诗成就颇高。

2. 金陵:今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的都城,有着“六朝古都”之称。

3. 江总:南朝陈文学家,官至尚书令,虽身居高位,却不务政事,多与后主游宴后宫,陈亡后入隋。

4. 《金陵五题》: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五首诗,均为刘禹锡凭吊金陵古迹所作,借古迹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 南朝词臣北朝客:指江总。江总在南朝陈时曾任尚书令等职,是著名文人,故称“南朝词臣”;陈亡后入隋,成为北朝的“客”。
  • 秦淮:即秦淮河,流经南京,是南京著名的河流。
  • 池台竹树三亩馀:描绘江令宅的规模,有池塘、楼台、竹林、树木,占地三亩多。
  • 江家宅:指江总曾经的住宅。

《江令宅》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一首,诗人通过对江总旧宅的凭吊,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中主人公江总的背景,他作为南朝陈的词臣,在陈亡后成为北朝的客居者,这种身份的转变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反映了朝代更迭的无情。

诗的前两句“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将江总的个人经历与金陵的自然景物相结合。“归来”二字耐人寻味,江总归来的是故土,但已不再是昔日的王朝,眼前的秦淮碧水虽依旧,却物是人非,这里诗人用秦淮水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巨大变迁,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意境。

后两句“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则从江令宅的现状入手,描绘了宅第的规模,虽然历经岁月侵蚀,但人们依然能认出这是江家的旧宅。这既说明江总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遗迹所承载的记忆。诗人通过对这一古迹的描写,引发读者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思考,让我们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历史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江令宅这一具体的古迹,折射出宏大的历史变迁,语言简练却意蕴丰富,是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江令宅的今昔景象,寄寓了深沉的历史感慨。首句“南朝词臣北朝客”,短短七个字概括了江总复杂的人生经历,暗示了朝代的更替,一个“客”字道出了江总失国后的漂泊与无奈。次句“归来唯见秦淮碧”,写江总归来时所见,秦淮河的水依旧碧绿,而王朝已覆灭,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以不变的自然景物反衬人事的变迁。后两句“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描绘了江令宅的规模,虽历经岁月,人们仍能指出这是江家旧宅,既点明了遗迹的存在,也暗示了江总在历史上的影响,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全诗意境苍凉,语言质朴,于平淡中见深意,体现了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金陵五题》是刘禹锡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当时他由和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途经金陵(今南京)。金陵是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也见证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刘禹锡通过凭吊古迹,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江令宅》便是其中一首,借江总宅的今昔变化,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江总是南朝陈的大臣,以文才著称,陈亡后入隋,其宅第成为历史遗迹,引发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事变迁的思索。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