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鸣珂踏晓尘,鱼文匕首犯车茵。
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
秉烛朝天遂不回,路人弹指望高台。
墙东便是伤心地,夜夜流萤飞去来。
豪华的马匹佩饰鸣响,踏着早晨的尘土;装饰鱼纹的匕首意外触及车上的垫子。刚刚还在里巷门外面哭泣行走;昨夜还是华丽厅堂中歌舞的人。手持蜡烛朝天而去,于是没有回来;路人弹指叹息,望着高台。墙东就是那伤心之地;夜夜只有流萤飞来飞去。
刘禹锡:唐朝中期著名文学家、诗人,字梦得,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等,擅长政治诗和抒情诗。
怨情诗: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多表达女性或个人的哀怨情感,常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
七言古诗:这首诗每句七言,共四句,但标题“二首”可能表示这是两首诗的一部分,整体结构紧凑。
唐代社会:唐朝中后期经历安史之乱等动荡,诗歌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思考。
这首诗是刘禹锡《代靖安佳人怨二首》中的一首,通过佳人的视角叙述一个悲剧事件。首句“宝马鸣珂踏晓尘”以富贵景象开头,但“鱼文匕首犯车茵”突然引入意外,暗示死亡或冲突。第二联“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通过昨夜歌舞与今日哭泣的对比,强调生命无常。第三联“秉烛朝天遂不回”可能指丈夫上朝未归(象征死亡),“路人弹指望高台”表达旁人的惋惜。末联“墙东便是伤心地,夜夜流萤飞去来”以流萤的意象渲染寂寥和永恒哀伤。艺术上,诗人运用了意象对比(如宝马与匕首、华堂与里门)、时间跳跃(昨夜与今晨)和象征手法(流萤代表灵魂或记忆),使诗作情感深沉,寓意深远。这首诗不仅个人抒情,也折射出唐代社会的动荡氛围。
这首诗以对比手法展开,前两句“宝马鸣珂踏晓尘,鱼文匕首犯车茵”描写突发事件,用富贵意象(宝马、鸣珂)与暴力暗示(匕首、犯车茵)形成反差。中间两句“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通过时间对比,突出从欢乐到悲伤的转变。后两句“秉烛朝天遂不回,路人弹指望高台”和“墙东便是伤心地,夜夜流萤飞去来”运用象征(如秉烛朝天表示逝去,流萤表示寂寥),深化了哀怨意境。整体语言简洁,意象鲜明,表达了人生无常和佳人的深切哀思。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题为《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可能创作于中唐时期。刘禹锡生活在政治动荡的年代,曾多次被贬官,这首诗可能代一位女子表达怨情,反映了社会变故或个人悲剧,如丈夫或亲人的逝去,通过佳人的视角描绘生命无常和哀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