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贡焙新茶

张文规 〔唐朝〕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皇帝的车驾探寻春光,带着几分醉意返回宫中,宫中的宫女捧着茶水,将皇帝的御帘缓缓掀开。

庭院里的牡丹花仿佛在含笑绽放,宫女们头上的金钿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这时有人传来奏报:来自吴兴的紫笋新茶送到了。

1. 唐代贡茶制度:唐代朝廷为满足皇室用茶需求,在茶叶优质产地设立“贡焙”,由官府直接管理茶叶的采制与进贡,湖州顾渚山贡焙是唐代规模最大、最著名的贡焙之一,每年春季需征召大量茶农、工匠采制新茶,并通过“急程驿递”运往长安,确保新茶尽快送达。

2. 顾渚紫笋茶:唐代著名贡茶,产自今浙江湖州顾渚山,因茶叶鲜叶呈紫绿色、形状如笋而得名,其茶味鲜爽甘醇,在唐代被誉为“茶中极品”,与阳羡茶(今江苏宜兴一带)并称“江南两大贡茶”,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代表。

3. 张文规与湖州:张文规是中唐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曾任湖州刺史等职,其诗作多反映地方风物与宫廷生活,因长期在湖州任职,对当地的贡茶、山水等有深入观察,除《湖州贡焙新茶》外,其作品中还有多首提及湖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研究唐代湖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4. 唐代宫廷茶文化:唐代皇室对茶极为喜爱,茶不仅是日常饮品,还用于祭祀、宴饮等重要场合,宫廷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用茶礼仪,贡茶作为皇室用茶的主要来源,其品质与进贡流程都有严格标准,此诗正是唐代宫廷茶文化“重贡茶、讲礼仪”特点的具体体现。

  • 凤辇:古代皇帝乘坐的车子,因装饰有凤凰图案而得名,这里代指皇帝的车驾。
  • 寻春:指春日里外出游览,探寻春天的景致。
  • 仙娥:对宫中宫女的美称,形容其容貌或仪态如仙女一般。
  • 进水:此处指捧送茶水(因后文提及新茶,故“水”在此语境中特指茶水)。
  • 御帘:皇帝所用的帘子,象征皇家的尊贵与私密。
  • 金钿:古代女子佩戴的一种金质首饰,常镶嵌珠宝,此处代指宫女的头饰。
  • 传奏:传达奏报,指宫中侍从向皇帝报告事情。
  • 吴兴: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是唐代贡茶“紫笋茶”的主要产地。
  • 紫笋:即“顾渚紫笋茶”,唐代著名贡茶,因茶叶色泽紫润、形状如笋而得名,产自湖州顾渚山。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文规的《湖州贡焙新茶》,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像一幅生动的“宫廷新茶图”,带我们走进了唐代的茶文化与宫廷生活。

首先,我们先理清诗的情节:春天里,皇帝外出“寻春”,带着醉意回到宫中,这时宫女掀开御帘送上茶水,庭院里的牡丹开得正艳,宫女们的金首饰轻轻晃动,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告——湖州的紫笋新茶送到了。短短四句话,把“皇帝归宫”“宫女送茶”“新茶传奏”三个小场景串了起来,特别有画面感。

接着,我们要理解这首诗背后的“小细节,大历史”。诗里提到的“吴兴紫笋”,不是普通的茶,而是唐代的“贡茶”,就是专门给皇帝和皇室喝的茶。当时湖州的顾渚山专门为皇室制茶,每年春天新茶做好后,要马不停蹄地送到长安,因为皇帝很期待喝到最新的茶。从“传奏”这个词就能看出来,送新茶是件很郑重的事,得专门向皇帝报告,这也说明紫笋茶在当时多珍贵。

然后,我们再看看诗人的写作技巧。他没有直接写“紫笋茶很好”,而是先写皇帝寻春的快乐,再写宫女、牡丹的美好场景,最后才引出“新茶来”,这样一来,新茶就像春天里的又一个“惊喜”,让整首诗既轻松又隆重。而且诗里的词语都很讲究,比如用“凤辇”代指皇帝的车,用“仙娥”形容宫女,既符合宫廷的尊贵氛围,又让诗读起来很优美。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唐代的贡茶制度,知道当时有专门给皇室制茶的地方,茶叶要千里迢迢送到京城;二是唐代的茶文化很发达,茶不仅是普通人的饮品,还走进了皇宫,成为皇室生活的一部分。这首诗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了解唐代茶文化的大门。

总结一下,《湖州贡焙新茶》这首诗,既写了宫廷生活的闲适,又藏了贡茶的历史,语言美、画面感强,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好诗。

1. 场景生动,画面感强:诗歌开篇以“凤辇寻春半醉回”勾勒出皇帝春日游乐的闲适场景,“半醉”二字既体现春日景致的迷人,也为后文“御帘开”“传奏新茶”的情节铺垫了松弛的氛围;“仙娥进水御帘开”则通过宫女的动作,展现宫廷生活的细致与尊贵,动静结合间,宫廷场景的鲜活感跃然纸上。

2. 以景衬事,巧妙过渡:“牡丹花笑金钿动”一句,以“牡丹花笑”的拟人手法写春日景物的生机,又以“金钿动”暗写宫女因传奏消息而产生的细微动作,看似写景,实则承接前文的宫廷场景与后文的“新茶来”,让“传奏吴兴紫笋来”的核心事件出现得不显突兀,过渡自然流畅。

3. 小中见大,意蕴丰富:全诗仅四句,聚焦于“新茶送达宫廷”这一微小事件,却通过皇帝、仙娥、牡丹花、金钿等元素,折射出唐代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皇室生活的奢华与闲适,二是贡茶制度的庄重(新茶需及时传奏皇帝),三是湖州紫笋茶的珍贵地位(能让宫廷专门传奏),以极简的笔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4. 语言凝练,风格典雅:诗歌用词考究,“凤辇”“仙娥”“御帘”“金钿”等词汇贴合宫廷语境,尽显典雅;“笑”“动”“来”等动词精准传神,既赋予景物与人物生命力,又让诗句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符合唐代宫廷诗庄重而不失灵动的风格特点。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朝廷对优质茶叶极为重视,设立专门的“贡焙”(即专为皇家烤制贡茶的作坊),湖州顾渚山的贡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所产“顾渚紫笋茶”是唐代贡茶中的珍品,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需火速运往长安献给皇室。

诗人张文规生活于中唐时期,曾在湖州等地任职,对当地贡茶的采制、进贡流程有直接了解。此诗创作于湖州贡茶送往长安的特定场景下,通过描绘皇帝寻春归宫后,新茶恰好送达的画面,既展现了唐代贡茶制度的严谨与隆重,也侧面反映出当时湖州紫笋茶在皇室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唐代宫廷生活与茶文化的紧密关联。

作者信息
张文规

弘靖子,彦远父。裴度秉政,引为右补阙。累转吏部员外郎,官终桂管观察使。工书法。少躭墨妙,备尽楷模。《唐书本传、法书要录序》

古诗数量:3名句数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