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皇甫湜赴举

未知 〔唐朝〕

马蹄声特特,去入天子国。

借问去是谁,秀才皇甫湜。

吞吐一腹文,八音兼五色。

主文有崔李,郁郁为朝德。

青铜镜必明,朱丝绳必直。

称意太平年,愿子长相忆。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马蹄声“特特”作响,你前往那天子所在的京城。

若问前去的是谁,是秀才皇甫湜。

你胸藏满腹文章,才华如同八音具备、五色斑斓。

主持考试的有崔氏和李氏,他们都是朝廷中品德高尚、郁郁不得志却坚守操守的人。

青铜镜必定明亮,红色的丝绳必定笔直。

在这称心如意的太平年代,希望你能长久地思念。

1. 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人才,赴举是当时文人追求仕途的重要方式。

2.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等情感,此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赴举的诗作。

3. 意象运用:诗中“青铜镜”“朱丝绳”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分别象征着公正、正直,使诗歌表达更含蓄深刻。

4.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分类,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诗中用“八音”来形容才华,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艺术修养的重视。

  • 皇甫湜:唐代文学家,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 赴举:前往参加科举考试。
  • 特特:象声词,形容马蹄声。
  • 天子国:指京城,皇帝所在的地方。
  • 秀才:唐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也用来称呼应举的士子。
  • 吞吐一腹文:形容胸中有很多文章学识。
  •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里形容才华丰富多彩。
  • 主文: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 崔李:指当时主持考试的崔姓和李姓官员,具体所指待考。
  • 郁郁:形容有才华而不得志,也指草木茂盛,这里指品德高尚。
  • 朝德:朝廷中的有德行的人。
  • 青铜镜必明:以青铜镜的明亮比喻考官能明察人才。
  • 朱丝绳必直:以朱丝绳的笔直比喻考官评判公正。
  • 称意:称心如意。

这首《送皇甫湜赴举》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开篇点出皇甫湜赴京的情景,接着介绍赴京之人及其才华,然后提及主考官员并表达信任,最后以祝福和不舍作结。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青铜镜必明,朱丝绳必直”不仅是对考官的赞美,更寄托了对科举公平的期盼,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从情感角度来看,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友人才华的欣赏,又有对其赴考的鼓励和祝福,还有送别时的不舍之情。这些情感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显得尤为真挚动人。

同时,结合唐代的社会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当时,科举是士人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所以送别赴举的诗作也往往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这首诗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风貌。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厚。开篇以“马蹄声特特”起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皇甫湜赴京途中的情景,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急促而坚定的马蹄声,感受到他前行的决心。

诗中“吞吐一腹文,八音兼五色”一句,高度赞扬了皇甫湜的才华,将其学识比作丰富的音乐和斑斓的色彩,既形象又富有感染力,展现出皇甫湜深厚的文学功底。

对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诗人以“青铜镜必明,朱丝绳必直”来形容,既表达了对考官公正贤明的信任,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科举公平性的期待,同时也暗含着对皇甫湜能得到公正评判、脱颖而出的祝愿。

结尾“称意太平年,愿子长相忆”,在表达对太平盛世的欣慰之余,流露出浓浓的惜别之情,希望皇甫湜在未来能时常回忆起这段时光和彼此的情谊,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此诗是唐代一首送别诗,专为皇甫湜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而作。唐代科举制度是当时士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许多文人都会前往京城应试。诗人写下这首诗,既是为皇甫湜送行,也表达了对他才华的赞赏和对其考试顺利的期许。从诗中“称意太平年”可知,当时社会相对安定,处于一个较为平和的时期,这也为士人赴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